河北省滄州過去白嘩嘩的鹽堿地,如今已有不少變成農民增收的池塘。到目前,滄州鹽堿地漁業開發總面積達到6萬畝,水產品年產量達到1.5萬噸,漁業產值實現1.2億元,形成多品種、多模式的養殖格局。其中,養殖面積30畝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達300多個。鹽堿地養殖“養”出大產業。
滄州共有鹽堿荒地320余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3.6%。由于鹽堿地表層鹽堿,地下水苦咸,難以進行農作物種植和栽培,長期荒蕪閑置。這樣的生態環境,困擾著農民脫貧致富。在這種背景下,滄州市提出了全面開發鹽堿地的思路。
1998年,經過多方尋求合作,中國水產科學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與滄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在經過大量實地考察和調查分析后,提出以漁業養殖為主開發治理低洼鹽堿地的思路。在科技部、農業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支持下,以東海水產研究所王慧研究員和滄州市技術推廣站王淑英研究員為首,成立課題組,潛心研究和試驗,并在國家和河北省立項。1999年,課題組在海興縣小山鄉選擇31畝咸水洼塘作為推廣示范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對苦咸水改良處理后,推廣示范點咸水洼塘里的魚蝦一天天長大。這一試驗在滄州市是前所未有的。當年秋天,咸水洼塘每畝平均養殖出50公斤中國對蝦,套養的梭魚畝產20公斤,平均每畝收益500元。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農民看到良好的效益,積極性迅速提高,養殖面積也在飛速擴展。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養殖品種有南美白對蝦、羅非魚、梭魚、草魚、鰱魚、鯉魚等,效益提高到每畝1500元以上,最高可達5000多元,是農民種地收入的一倍甚至數倍之多。經過10年的發展,這一技術已達成熟期,先后獲農業部豐收獎一等獎、農業部神農科技獎二等獎、河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河北省農業廳豐收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水科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六項大獎。
目前,滄州市已形成了鹽堿地水產養殖的新產業,養殖專業戶、聯合體達到400多個,帶動周邊600多戶、4000多農民走上富裕之路。在眾多的養殖戶中,海興縣張會亭鄉前寨村的郭瑞成就是一個代表。當初養殖面積只有十來畝,后發展到30畝左右,現在已達100多畝,年收入15萬元以上。他還輻射周圍群眾發展養殖面積1000多畝。
這一產業的發展,既有農民積極參與的一面,又離不開政策的扶持。滄州市政府及職能部門通過建設鹽堿地水產養殖中試基地,發揮示范點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使全市受示范區輻射帶動的鄉鎮有近百個。在建池方式上,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把廢舊窯坑、古河道、低洼鹽堿地、國家大型工程取土坑等,開發成養殖池塘。這種方式投資少,覆蓋面廣,促進了鹽堿地水產養殖。
為了提高養殖戶技術水平,水產部門采取觀摩、交流、生產指導、技術培訓等多種形式,以點帶面對養殖戶進行指導。并舉辦多項技術培訓班,內容涉及鹽堿地漁業的開發、品種的選擇、養殖模式、病害防治等方面。王慧研究員還專門編寫《鹽堿地水產養殖100問》,通過座談會、現場指導、發放養殖資料等多種形式,推廣普及鹽堿地水產養殖技術。現在,不少養殖戶已經參與課題研究組的研究,成為名副其實的“養殖專家”。對于養殖密度、生態養殖、常見病癥等,都能自己“診斷治療”。
在養殖戶掌握一定技術后,專家又幫助養殖戶搞起立體養殖。出現了“岸上一欄豬,水下一池蝦”景象。堆積成山、“臭名遠揚”的豬糞通過生態養殖或加工后,成為蝦苗的美食。這樣一環扣一環的生態養殖,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鹽堿地水產養殖的發展,開拓了農業發展空間,促進了滄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還帶動了飼料、苗種、加工、冷藏、運輸、水產貿易等相關產業,間接經濟效益達到數億元,真正形成了一個產業。
滄州的這一養殖模式,還“一枝紅杏出墻來”,在河北省的保定、廊坊、邢臺、邯鄲、衡水、唐山等市得以推廣,全省鹽堿地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