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農漁發〔2016〕1號)明確指出十三五期間漁業發展要以健康養殖、保護資源、做強產業為方向,轉變養殖發展方式,大力發展標準化健康養殖。魚類生理學研究是開展健康養殖、資源保護、環境評價的基礎。為了加強水生動物生理學基礎研究及促進綠色漁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積極開展合作研究、聯合申報雙邊政府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積極開展人員交流及人才培養,促進兩國漁業科學發展。我所與邁阿密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學院環境生理及毒理學實驗室雙方本著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和共同發展的原則,經共同商討,雙方于2016年6月28日簽訂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與邁阿密大學環境生理及毒理學實驗室共建水生動物生理學聯合實驗室”共建協議,正式成立中美水生動物生理學聯合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根據我所研究特色,主要開展特殊生境下水生動物環境適應生理學研究,重點研究魚類耐鹽堿生理機制以及環境關鍵因子魚類生理學終點的研究,解析鹽堿環境等特殊生境下魚類適應生理機制,為研發健康養殖技術、水環境評價、資源保護提供基礎。作為有別于淡水及海水的特殊水環境類型,研究水生生物對鹽堿環境的適應生理機制將開辟魚類生理學研究的新領域,完善生理學研究體系。在我國鹽堿水域,分布著珍貴而且獨特的土著水生生物。這些生物通過長期的適應,可能進化了獨特的調節機制。通過合作研究,利用我們的資源優勢,以現有工作為基礎,結合基礎生理學、行為學以及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有望在十三五期間在魚類適應鹽堿環境等特殊生境的生理機制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