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它是美麗的科爾沁草原右翼,但它遠遠沒有科爾沁草原的風姿。“風吹草低見牛羊”只是它遙遠的過去。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來到此地,它會讓你飽含眼淚―只因這里風大,還夾雜著大量的鹽堿微塵。與東部山區浩瀚的林海、中部平原區殷實的糧倉相比,吉林省西部雖是草原,卻已大面積的鹽堿化,位列世界三大鹽堿地之一。這是吉林省一個不得不正視的嚴峻現實,嚴重時甚至造成了“生態難民”,因為鹽堿地的大肆擴展,世代在此生活的居民須為鹽堿地“讓步”!
2002年起,吉林省正式聯合所有力量“向鹽堿地進軍”――對西部生態脆弱區實行搶救性保護。2002年―2005年為工程第一階段,共治理鹽堿地66.67萬公頃,使得鹽堿地總體退化趨勢得到遏制;輕度鹽堿地植被恢復,50%變為優質草原;中度鹽堿地植被基本恢復,50%變為可利用草原;重度鹽堿地植被有所恢復。這一階段工程措施主要是結合實際進行圍欄;生物措施對輕中度鹽堿地補播各種耐鹽堿草種,對重度鹽堿地采取人工種堿茅、羊草、栽檉柳,以及以稻治堿,以葦治堿等。同時采取化學措施,針對不同地塊和植被、土壤類型,采用石膏、石灰石、工業廢棄物及生化試劑等進行探索式治理。第二期(2006年―2010年)將治理約30.23萬公頃重度鹽堿地,將力爭使鹽堿化面積基本消除,植被恢復。輕度鹽堿地在植被恢復的基礎上變成優質資源;中度地區恢復植被,80%變成可利用資源;重度地區植被基本恢復,30%變成可利用資源。
與當年的滿目荒涼相比,如今鹽堿地日漸走俏成為了“香餑餑”――吉林省西部正因為廣大的鹽堿地而面臨著諸多商機。目前,國際市場上每年牧草產品需求的缺口在1000萬噸左右,其中70%的需求集中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之前主要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苜蓿草粉和顆粒飼料,但跨海運輸費用昂貴。吉林草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又與日、韓毗鄰,與東南亞等地交通便捷,海運通暢。以往1公頃在21元―40元之間都沒人種的鹽堿地,現在找到一個大面積的地塊已經很難。”自2002年西部治堿工程啟動以來,全省已有50.3萬公頃的鹽堿地得到了治理,占吉林省鹽堿地總面積半數以上。鹽堿地變身大糧倉。
此外,當地政府提出可否利用鹽堿地資源生產堿性功能食品來改善食品結構?所謂的“雙健康”就是通過對鹽堿地進行綜合治理,使鹽堿地植被恢復,實現土地資源健康;通過對鹽堿草地、鹽堿耕地和鹽堿泡沼資源開發利用,發展鹽堿地農牧業,進行深加工,開發堿性動、植物食品,改變人們的酸性食品結構,增加堿性食品,實現人們的身體健康。“雙健康”理論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和其他措施,恢復鹽堿地植被,實現土地資源健康。目前,吉林省在鹽堿地治理與植被恢復過程中主要采取了工程、生物、化學和管理措施。工程措施就是建設工程圍欄、淺翻、深松、挖溝。對水資源較好的地方,采取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或打井進行節水灌溉的辦法。生物措施則是根據鹽堿地的類型,采取對輕、中度退化的鹽堿地建設圍欄和適當補播耐鹽堿的各種草種,對重度退化的鹽堿地則采取人工種植耐鹽堿植被等辦法。化學措施就是針對不同的地塊,不同的土壤類型和不同的退化程度,采用石膏、石灰石,以及工業廢棄的酸渣、酸液及生化制劑等,進行少量探索式的試驗治理。管理措施是采取“統一管理,集約經營,權屬不變,群眾受益”的原則,公司化、集約化強化管理,采取圍欄、禁牧等措施保護鹽堿地生態。
第二,通過發展堿地農牧業和相關加工業,開發堿性功能食品,實現人們的身體健康。所謂堿性食物就是含有鈣、鈉、鉀、鎂等堿性元素的總量較高、在體內氧化后的最終產物呈堿性的食物。正常人堿性體質者只占少數,大多數人為酸性體質。與堿性體質者相比,酸性體質者常會感到身體疲乏、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腰酸腿痛等,如不注意改善,就會繼續發展成疾病。英國一位病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指出:只有“體液呈弱堿性,才能保持人體健康”。堿化土壤具有許多獨特的物理特性與化學成分特征,我認為可以挖掘堿地環境上生長植物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利用鹽堿地生物資源,開發具有保健、藥用、日用化妝、美容、環境美化等功能的天然綠色植物產品;開發堿性功能食品,包括天然堿性大米,天然堿性蔬菜,堿性畜產品(肉、蛋、奶),堿性飲料以及其他保健食品,構建產業鏈。
鹽堿地的開發與整治,說到底就是要達到土地資源健康和人們身體健康的目的。因此,鹽堿地的治理應以“雙健康”理論為基礎,圍繞“雙健康”任務,開展一系列的工作,包括開展重大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研發生態治理關鍵技術和堿地生物資源與機能高效利用途徑,推進堿地特色生態經濟產業化,探索堿地區域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堿地生態經濟,充分發揮堿地生態經濟產業的引領和拉動作用,緊緊依靠堿地生態科技進步,培育堿地優勢特色產業,推動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產業集群,促進具有循環經濟特征的特色堿地生態經濟發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