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農業部組織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我國鹽漬土面積為 5.2 億畝(不包括濱海灘涂)。其中鹽土 2.4 億畝,堿土 1299.91 萬畝,各類鹽化、堿化土壤為 2.7 億畝。在 5.2 億畝鹽漬土中已開墾種植的有 1 億畝左右。據估計,我國尚有 2.6 億畝左右潛在鹽漬化土壤,這類土壤若開發利用、灌溉耕作等措施不當,極易發生次生鹽漬化。總之,我國鹽漬土面積之大,分布之廣是世界罕見。從太平洋沿岸的東海之濱至西陲的塔里木、準葛爾盆地。南從海南島到最北的內蒙古呼倫貝爾高原,從海拔 152 米的艾丁湖畔到海拔 4500 米高西藏羌塘高原,到處都有鹽漬土分布。由于鹽漬土分布地區生物氣候等環境因素的差異,各地鹽漬土面積、鹽化程度和鹽分組成有明顯不同,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片:
1. 東部濱海鹽土與海涂
我國有長約 3000km 的海岸線,估計在 15 米等深線內的淺海與灘涂有 2.1 億畝。長江口以北的江蘇、山東、河北、遼寧諸省濱海鹽土面積達 1500 萬畝,灘涂面積則難估計,據江蘇省有關資料報導,該省有灘涂 980 萬畝。且河口還在不斷地向淺海推進。僅十幾年來,黃河河口年平均推進速度為 2.77km ,年平均造陸面積為 46.33 平方公里,即年增 6.95 萬畝土地。濱海鹽土的特征是整個土體鹽分含量高,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為主。
長江口以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的濱海鹽土,面積小,分布零星。但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些濱海鹽土,地處熱帶、亞熱帶、年降雨量大,土壤的淋洗作用強烈,灘地受海潮浸漬而形成濱海鹽土,通過雨水淋鹽逐漸淡化為鹽漬化土壤, 1 米土體的平均含鹽量小于 0.6% ,并且受紅樹林生物群落的影響而形成酸性硫酸鹽鹽土,鹽分組成以硫酸鹽為主,土壤呈現微酸性或酸性。浙江沿海,則分布著微堿性濱海鹽土, PH 在 7.5 左右,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為主。
2. 黃淮海平原的鹽漬土
根據八十年代初期的遙感衛星資料的測算,黃淮海平原內陸地區,大概有各種鹽漬土 2000 來萬畝。經過近三個五年計劃農業開發的投入,不斷地改良鹽堿地,鹽漬土面積大大縮小,程度也明顯減輕。這里的鹽漬土多呈斑塊狀插花分布在耕地中。鹽分的表聚性強,僅在地表形成 1-2 厘米厚的鹽結皮,含鹽量在 1% 以上,結皮以下上層內鹽分含量很快下降到 0.1% 左右。
3. 東北平原的鹽漬土
以松嫩平原為最多,據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統計,共有鹽土和堿土 4795.5 萬畝。其中有將近 44% 的面積即 2100 多萬畝已被開墾利用。松嫩平原的鹽漬土大多屬蘇打堿化型,土體總含鹽量不高,但含有碳酸鈉、重碳酸鈉,土壤具有高的 PH 值,對植物的毒性大出現不少斑狀的光板地。這里的鹽土、堿土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質地黏重,保水保肥性能好,一旦開墾利用,作物產量較高。
4. 半漠境內陸鹽土
包括內蒙的河套灌區、寧夏銀川平原、甘肅河西走廊、新疆準噶爾盆地。鹽漬上呈連片分布,鹽土面積大,有數千萬畝。鹽土含鹽量高,積鹽層厚,鹽分組成復雜,有氯化物硫酸鹽鹽土,也有硫酸鹽氯化物鹽土。河西走廊的鹽土有大量的石膏和硫酸鎂累積,而寧夏銀川平原則有大面積的龜裂堿化土。
5. 青新極端干旱的漠境鹽土
包括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和青海柴達木盆地,鹽土總面積約幾千萬畝,鹽土呈大片分布,面積之大,世界少有,且土壤含鹽量高,地表往往形成厚且硬的鹽結殼,整個剖面含鹽量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