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月8日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張占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出席,介紹白皮書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開展生態修復是保護和提升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手段。自然資源部負責統一行使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職責,請問目前主要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還有哪些安排?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新聞發言人 張占海:自然資源部自組建以來,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加強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并把修復生態環境、保護和提升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修復的重要目標。主要開展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相關規劃中突出生物多樣性保護。2020年,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重點開展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的建設及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工作。在這個總體規劃中部署了9項重大工程、47項具體任務,其中23項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考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地理單元的連續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實施了一批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十三五”期間,在陸域,中央財政投入500億元,在祁連山、賀蘭山、長白山、小興安嶺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了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在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京津冀、汾渭平原等重要流域和區域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修復,全國治理礦山修復面積約400萬畝。在海域主要實施了“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等,“十三五”期間,全國整治修復海岸線1200公里,濱海濕地34.5萬畝。今年已經啟動實施“十四五”期間第一批10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15個海洋生態修復工程。
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以實施總體規劃為主線,以全面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質量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目標,開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海岸帶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科學實施各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筑牢我國生態安全屏障,繼續為保護和提升我國生物多樣性作出貢獻。(信息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