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的浙江,要圍繞海洋做篇大文章。
6月22日,省發改委聯合省自然資源廳舉行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聞通氣會。記者從通氣會現場獲悉,浙江省圍繞海洋強省建設制定了五大目標——海洋經濟實力穩居第一方陣、海洋創新能力躋身全國前列、海洋港口服務水平達到全球一流、雙循環戰略樞紐率先形成、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標桿。
“‘十三五’以來,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在綜合實力、港口力量、海洋科教、基礎設施、對外開放、生態文明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好成效,這份《規劃》在總結經驗的同時,科學研判了當前海洋強省建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省發改委副主任吳勝豐說。
構建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海洋經濟是浙江省的優勢。2020年,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9200億元,比2015年的6180億元增長48.9%,“十三五”年均增長約8.3%。海洋生產總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14%以上,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到5個百分點。
如何持續做強這股“藍色力量”?《規劃》明確提出,浙江省將構建“一環、一城、四帶、多聯”的陸海統籌海洋經濟發展新格局。
“一環”即以環杭州灣區域海洋科創平臺載體為核心,強化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能力;“一城”即聯動寧波舟山建設海洋中心城市,集聚海洋經濟優勢資源;“四帶”即聯動建設甬舟溫臺臨港產業帶、生態海岸帶、金衢麗省內聯動帶、跨省域腹地拓展帶,推進海洋經濟內外拓展;“多聯”即推進山區與沿海高質量協同發展,推動海港、河港、陸港、空港、信息港高水平聯動提升。
“海洋經濟創新能力是我省持續鞏固發展優勢的關鍵。在我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背景下,海洋經濟也要向高精尖邁進。”吳勝豐介紹,圍繞提升海洋經濟創新能力,我省將做強海洋科創平臺主體,提升海洋科創平臺能級,培育海洋科技型企業主體;增強海洋院所及學科研究能力,“產學研的融合發展,將有效推動關鍵技術攻關及成果轉化,強化海洋科技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發展海洋經濟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生態。作為全國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高水平推進海洋強省建設,在做優做強做大海洋經濟的前提下,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是題中之義。
浙江省將優化海洋空間資源保護利用,加快實現藍色國土空間治理現代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是項系統性工程,關鍵是做好陸海聯動。”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顧浩表示,我省將發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的戰略引導和剛性管控作用,強化陸地與海洋功能布局的有效銜接,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統籌考慮全域空間利用和功能用途劃定;堅持保護優先、合理開發,嚴格保護沿海自然岸線、近岸生態紅線區、河口濕地、重要水源地、防護林(含紅樹林)等地區;創新實施省級“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建立陸海聯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提高海洋碳匯資源的固碳增匯能力;堅持集約節約導向,加快歷史圍填海區域處置,制訂出臺專項用海政策,重點保障海塘安瀾千億工程等民生、防災、交通等重大用海項目落地。
甬舟聯動建設海洋中心城市
《規劃》提出,聯動寧波舟山建設海洋中心城市,兩地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這是浙江首次提出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港口是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寧波舟山要打造海洋中心城市,不僅要擁有全球領先的大港,還要實現金融、人才、公共服務等其他方面的能級躍升。”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表示:“過去,我們更習慣將海洋城市稱為港口城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僅用港口去衡量一座海洋城市的發展水平是片面的。”
當下,國內也掀起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浪潮。除了國家相關規劃中提到的深圳、上海,大連、天津、青島、廈門也都提出相關目標。這條賽道上聚集了眾多優秀選手,寧波舟山如何脫穎而出?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礎,也是寧波舟山最大的優勢。根據《規劃》,“十四五”時期,浙江省將形成以綠色石化為支撐的油氣全產業鏈和臨港先進裝備制造業兩大萬億級海洋產業集群。這兩大集群所依托的正是舟山綠色石化基地和寧波強大的制造業功底。
據悉,在現有基礎上,我省將持續推進寧波舟山綠色石化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從石油煉制到基礎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專業化學品的完整產業鏈,開展大型集裝箱船舶、國際豪華郵輪等維修業務,支持舟山建設成為國際一流水平的船舶修造基地。
“通過產業聯動,兩地的疊加效應將更強,對資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也將更強。隨著甬舟鐵路和寧波都市區建設的有序推進,兩地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比較優勢將進一步凸顯。”吳勝豐說。
內陸首次加入海洋經濟規劃
記者注意到,此次《規劃》提出了針對內陸地區參與海洋經濟發展的任務,這是“十三五”規劃時沒有的。
“這個提法是本次規劃的一個創新和亮點,是站在更高層次、更廣范圍來看待我省海洋區位優勢的成果。”吳勝豐說,相對于內陸省份,浙江整體是一個沿海省,金華、麗水、衢州等城市相對內陸城市而言,也是沿海區域,“基于此,我們創新提出‘全省域’發展海洋經濟的概念。”
實現這一目標,要在兩方面破題——金衢麗如何更好參與到海洋經濟發展中;如何將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擴大至內陸省份地區?
對于前者,浙江省早已做好鋪墊。去年11月,浙江省發布《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西延行動方案》,根據方案,自2021年到2025年,浙江省將全面形成金華—義烏樞紐,聯動衢州重要戰略支點以及交通物流、貿易、創新、生態“一樞紐四通道”的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西延格局。不久前,《浙江省義甬舟開放大通道建設“十四五”規劃》的發布,為西延繪就更明確的藍圖。
“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能夠有序推動寧波舟山港硬核力量西向拓展,高水平構筑陸海統籌、東西互濟、量質并舉的雙向輻射格局,強化金義浙中城市群核心帶動作用。”吳勝豐表示,在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的加持下,衢州四省邊際中心城市和麗水浙西南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也將進一步增強。
如何更好輻射內陸省份?據介紹,浙江省將實施海港拓展內陸行動,加快布局一批陸港,拓展提升至重慶、宜昌、武漢、南昌、合肥等內陸港口的集裝箱海鐵聯運班列,開展與國內重要內陸物流節點城市,特別是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投資合作,推動寧波舟山港成為內陸節點城市的首選出海口。
“在實現‘全省域’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我省將充分發揮戰略支點和樞紐作用,暢通‘雙循環’,助力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吳勝豐說。(信息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