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廣州1月3日電(趙現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林潔)記者今天從中山大學獲悉,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該校副教授韓博、博士后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于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時隔20年,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給中山大學的賀電中表示,目前考察隊已順利完成無接觸外港補給、穿越“魔鬼西風帶”、冰區航行等任務,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山大學的關心、支持和大力幫助。
曾經兩次赴南極參加越冬科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清華介紹,在本次科考中,中大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等兄弟單位開展了緊密合作,所承擔和參與的科考內容主要包括船載海洋/海冰-大氣通量觀測、大氣探空協同觀測、多手段海冰厚度和分布觀測、多手段物理海洋觀測等。
除了直接參與南極科考,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還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極地環境研究預報室(簡稱“極地室”)緊密合作。該學院院長董文杰說,“我們每天向極地室提供中大地球系統模式的大氣和海洋數值預報試驗產品,供本次南極科考預報保障參考使用,也為數值模式發展和檢驗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借助本次科考,中山大學參與開展大氣、海冰和海洋的綜合觀測實驗,獲取寶貴的極地現場觀測數據,有助于探索發展極地相關觀測技術,培養極地科考專業人才。
在連線時,韓博和張功表示,“這次南極科考機會來之不易,我們將用出色的現場工作和高質量的科考成果回報國家。”
曾四赴南極的中山大學極地研究中心主任程曉表示,極地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全球冰凍圈關鍵區以及全球治理的“新疆域”,中山大學正在積極布局極地相關研究。
近年來,中山大學提出“聚焦中國南海,經略深海大洋”的大海洋學科發展的戰略布局。在珠海校區重點布局大海洋學科群,牽頭共建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共建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極地研究中心。在極地學科建設方面,中山大學開設了全國首個冰凍圈科學系,將極地學科發展向前推進一步。
據悉,中山大學上次參加南極科考要追溯到中國第16次南極科考,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曾星舟于1999年至2000年參加,這也是中大師生之前參與的唯一一次南極科考。(信息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