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泰州,陳偉的祖父輩一直靠打漁為生。本該是世代“水上漂”的漁民,到了他這一輩就變了。陳偉早早就“洗腳上岸”,這十余年來,他曾多次個人出資放養魚苗,以一己之力反哺長江,守護“母親河”。
陳偉今年50歲,自小在江邊長大,對長江有著獨特、深厚的感情。現在,只要一有空閑,陳偉總會來到江邊走走看看。雖然過去幾十年,兒時在江邊嬉戲玩耍的場景一直是他腦海里的美好記憶。
“以前只要選好水口、支上扳罾,最簡單的捕魚方式都能有收獲,乘船出江的鄉親們,每次歸來更是魚蝦滿艙。”陳偉回憶說,“直到后來,生態遭到破壞,水質大不如前,各種魚蝦越來越少,我父母也上岸轉行做起了販賣河豚魚的生意。”
2009年,陳偉決心養殖屬于當地的江水河豚魚。他在高港夾江之上流轉灘涂200多畝,得益于長江沖擊地質結構和豐富的長江水源,魚的肉質細嫩、味道鮮美。
“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之后,看到長江的魚少了,每每回想起小的時候那種情景,我就感到心酸。”陳偉表示,自己從2013年起開始個人出資向長江投放魚苗。2018年,他開始投放河豚魚苗。“去年8月,有人在內河發現了小的河豚魚,這是件好事。”他欣慰地說。
不過,陳偉放魚的行為也引起了一些人質疑。陳偉投放的第一批河豚魚苗價值7萬多元,長成后可以產出100多萬元,很多人不理解,覺得他“傻”。陳偉說,“祖輩父輩都曾‘靠水吃水’,到了我們這一代理應反哺長江,保護好我們的母親河。”
還有人覺得“這樣放魚成活率低”“白白浪費錢”。對此,陳偉說,“我不這么考慮,這個事情總要有人做,現在不做以后也要做。我想先把它做起來,之后如果發現有不到位的地方,再改善。”
今年5月20日,陳偉繼續將6萬多尾魚苗投入長江,“每年5月20日,是我們的‘放流日’。我們會把魚苗放流計劃繼續堅持下去。‘520’諧音‘我愛你’,這是我想對長江所要表達的。”
陳偉還自發組建了“健康江來”志愿服務隊,“增殖放流、回饋長江、沿江巡查”已成為志愿服務隊的常態工作。從去年年底開始,沿江漁民“洗腳上岸”,陳偉也幫忙安置部分上岸漁民就業,培訓了一批漁業養殖能手。
“現如今,江邊干凈、江水清澈,復綠工程初步完成,美麗長江正一步步向我兒時的美好景象靠近。”陳偉說。(信息來源:水產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