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鯨”喜!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
深潛鯨類7種: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lǐng)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
遠海鯨類4種: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你對“鯨魚”的了解,從哪里開始呢?是科普書籍、影視紀錄片,還是童話故事或神話故事?千百年來,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這有賴于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wù),順利返回三亞。
這是該團隊第二次前往南海進行鯨類科考。此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有31群次、11個物種,說明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科考背后有哪些瞬間令人難忘?鯨類動物有什么樣的脾氣喜好?研究保護鯨類動物意義何在?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記者近日特別采訪了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的科研人員。
神秘喙鯨差點被認作編織袋
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鯨定居群體
科考期間,當看到一頭棕黃色的鯨出現(xiàn)在海浪間時,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副研究員林文治博士一下驚住了。他腦中飛快運轉(zhuǎn),開始檢索無數(shù)有關(guān)鯨的知識:這到底是一頭什么鯨?
是柯氏喙鯨!他來不及過多思考和耽擱,迅速拿過相機拍攝這頭神秘的鯨,以留存珍貴影像資料,“它很安靜,就在海面以下不到一米的位置靜靜游著。柯氏喙鯨特有的棕黃體色讓我一開始懷疑僅是個編織袋,直到另外一頭鯨從它身下冒出來并行游動時,我才意識到它是喙鯨。”
喙鯨臉部很小,身上有花紋,長得與眾不同,雖不太活躍,但數(shù)量較多,分布較廣,屬于回避人類的一種動物,是科考隊員的重點調(diào)查和研究對象之一。
“幸運的是,它當時與我們科考船只有兩三米的距離,但僅僅出水換氣三五次,就下潛消失不見了,整個過程約持續(xù)半分鐘。”與喙鯨碰面的機會如此難得,當時林文治激動得說不出話,只能不停打響指示意其他隊員注意觀察,并以最快的速度端起相機狂按快門。
“作為鯨類行為研究者,我更希望能一直靜靜觀察它的形態(tài)和行為,但是科考任務(wù)要求我必須去取相機并爭取留下圖像證據(jù)。”說起這段經(jīng)歷,林文治很興奮、也很遺憾,“這次會面寶貴又短暫,可惜我沒時間仔細去觀察它那張古怪的臉。”
去年,在執(zhí)行首次南海鯨類科考途中,中科院深海所的科研人員就發(fā)現(xiàn)了柯氏喙鯨。不過那次距離有十幾米遠,科研人員只能通過放大拍到的圖片來“解渴”,遠不如這次觀察得真切、仔細。
柯氏喙鯨的重復(fù)出現(xiàn)及較高的目擊記錄,讓科研人員推斷南海海域極有可能存在多個喙鯨物種的定居群體。這是亟待他們?nèi)ミM一步揭示的科學問題。
鯨類動物也有個性
如果它們愿意,會游到船艏沖浪、集體圍觀人類
在更多故事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鯨魚”的概念。
其實“鯨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形態(tài)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科學家們通常稱其為鯨類動物。全世界約有90種鯨類動物,我國海域有30多種。鯨類動物分為須鯨和齒鯨,體長從1米到30多米不等。此次我國科研人員在南海海域發(fā)現(xiàn)的鯨類動物均為齒鯨。
在海洋生物中,鯨類動物是十分聰明、神秘的動物。研究考察鯨類動物,也是同它們交流對話的過程。科研人員需先讀懂它們的行為,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觀察和研究,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對鯨類動物的影響。
“研究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林文治從事鯨類動物行為學研究11年之久。他說,如果碰到確實不喜歡接觸人類的鯨,他們就選擇不接近,否則會給其造成行為壓力,“如果發(fā)現(xiàn)它一直背對著我們,那就說明它在回避我們,我們就會作出讓步,不會采取激進的跟蹤方式。”否則,鯨類動物不高興、不配合,科研人員也達不到研究目的。
那么,鯨類動物的哪些行為是不排斥人類呢?“就像是此次科考中遇到的一群抹香鯨,有6頭成年鯨和1頭幼仔,幼仔貼著媽媽游,它們行為緩和,一邊側(cè)著身子游一邊偷偷‘瞄’我們。”林文治舉例說,“它們行為放松,但保持一定的戒備心理。”
哪些行為又是在表明它們喜歡親近人類呢?“如果鯨類動物喜歡你呢,它們就會鉆到船艏的浪花里沖浪。”林文治說,船只航行過程中會推起一些浪花,像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就會游到船頭,鉆進浪花里跳躍、翻騰,“像短肢領(lǐng)航鯨,則會停下來集體把上半身浮出水面圍觀我們,充滿好奇的樣子。”
記錄到11個鯨類物種
考察海域具有較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研究鯨類動物,是一項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林文治說,只有進行長期系統(tǒng)的研究,才有可能了解鯨類動物的活動范圍,弄清楚不同物種的遷徙規(guī)律等問題。
本航次,科考團隊歷時21天、航行3000多公里。科研人員采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jiān)測相結(jié)合的方法,并輔以環(huán)境DNA收集辦法開展科考。
簡單來說,就是有的科考隊員到船頂用望遠鏡搜索海面,有的隊員在船尾收集動物發(fā)出的聲音,還有的隊員負責收集海水,以獲得水體中從動物體表剝落的痕量組織,帶回實驗室后做進一步的物種鑒定。
經(jīng)對考察結(jié)果的初步分析發(fā)現(xiàn),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其中深潛鯨類7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lǐng)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其它遠海鯨類4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這表明,考察海域具有較為豐富的鯨類物種多樣性。
由于鯨類動物還是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旗艦動物和指示性生物,關(guān)于它們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國際社會,尤其是在發(fā)達國家都受到極高的關(guān)注。
“從生態(tài)和環(huán)保意義上講,保護鯨類動物跟保護珊瑚、魚類,或者保護陸地上的大熊貓、鳥類等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林文治認為,雖然鯨類動物的棲息環(huán)境較為特別,公眾很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但不意味著它們離我們很遙遠,“我們就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生物圈,保護鯨類動物或者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更豐富的科考收獲
探索鯨類科學前沿問題
“歷史捕鯨和擱淺記錄表明,在南海出現(xiàn)過的鯨類動物有30多種,該海域是我國鯨類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qū)。”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介紹。
從去年起,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開始執(zhí)行“2019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任務(wù),目的是了解該區(qū)域深潛和遠海鯨類的物種組成、空間分布和行為特征等。
今年的第二次科考,科研人員有了更豐富的收獲:不僅記錄到更多鯨類物種,還對考察海域的鯨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xiàn)狀及分布模式等進行了較全面的調(diào)查。
比如,去年記錄到的8個鯨類物種中,除了一種神秘的喙鯨沒在本航次被確認發(fā)現(xiàn)外,其它7個物種均被再次記錄到。同時,本航次還新發(fā)現(xiàn)并記錄到了小虎鯨、偽虎鯨、長吻飛旋海豚、瓜頭鯨等4個鯨類物種。
“開展‘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年度調(diào)查和研究,符合我國參與全球環(huán)境治理中關(guān)注海洋珍稀動物保護的重大需求。”李松海說,開展這項研究,不僅可以較為系統(tǒng)地獲得南海鯨類物種的組成、多樣性和空間分布特征,還可以深入探索南海鯨類的適應(yīng)性演化、行為生態(tài)學、棲息地特征以及潛在的威脅因子等鯨類的全球科學前沿問題。
透過科研人員的不斷研究,公眾也愈發(fā)明白,鯨,于人類而言,不只是《說文解字》中描述的“海中大魚也”那樣神秘、神奇,而是具有更獨特的科學意義和生態(tài)意義。(信息來源:海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