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大鵬灣作為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被國家生態環境部推廣。這是大鵬新區的美麗海灣建設經驗得到了國家層面的肯定。經過多年的實踐,新區圍繞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的目標,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更好地保護大鵬半島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了灣區經濟生態、綠色、特色發展。2020年,新區繼續推進向海發展的“藍色經濟”,在前期開展新區海岸帶區域生態環境評估與監管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完成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為動態把握新區海洋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新區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奠定基礎。這是大鵬新區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遞交的一份成績單。
大鵬新區如何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在高標準保護中讓這片美麗灣區煥發生態經濟活力,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呢?
頂層設計五大制度體系
先行先試破解發展瓶頸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立、因改革而進。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和深圳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試驗區,大鵬新區圍繞灣區經濟綠色發展的目標,兼顧陸地和海統籌,保護和發展并舉,頂層設計,先行先試,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建立了比較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五大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理清思路、找準路徑,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全國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美麗灣區建設中走在前列,為深圳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提供先行示范樣本。
改革破解難題、突破瓶頸、填寫空白。從摸清生態資源家底到落實生態資源保護,從主體責任的落實到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從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到生態環境動態監測,從產業準入標準到自然資源使用成本,新區針對生態文明建設中遭遇的種種難題瓶頸迎難而上,破題攻堅,率先推出全國首張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率先建立了全國首例任期生態審計制度,率先構建全國首個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率先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率先建成全國首個區縣級全要素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平臺,率先創建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所,率先建立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成本評估機制……
在生態文明五大制度體系和各專項體制改革指導下,大鵬新區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嚴厲保護生態資源,加快生態修復,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綠色交通、宜居社區建設,全力培育旅游、生物、海洋、新能源等特色產業。日前發布的《大鵬新區人居環境保護與建設“十三五”規劃總結評估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大鵬新區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區發展空間不斷拓展,生態空間格局不斷優化,綠色生態經濟實現穩步增長。
《海洋碳匯核算》推進向海發展
海岸帶生態評估服務“雙區驅動”
大鵬新區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面積305平方公里,占全市四分之一,海岸線長達128公里,占全市二分之一,全市56個沙灘中54個在大鵬。“雙區驅動”戰略為大鵬新區向海發展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博物館落戶,國家深海科考中心項目選址,南澳旅游自由港碼頭建設、游艇旅游自由行試點,南澳游艇小鎮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項目規劃,金沙灣國際樂園即將建成……大鵬新區正在加快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建設,同時,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向海發展的步伐。
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率先編制完成了全國首個《海洋碳匯核算指南》,構建了科學規范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海洋碳匯標準體系。《指南》篩選出紅樹林、鹽沼澤、貝類、藻類及浮游植物等7個碳匯類型,11項碳匯指標,確認適用核算的17項排放因子取值,構建了核算方法和質控指引以及濱海地區海洋碳匯核算的示范模板。海洋生態專家黃洪輝評價該《指南》時表示,指南對促進新區海洋資源碳匯資源市場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將有效促進新區海洋生態資源價值轉化進程,為新區開展生態轉移支付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與此同時,該局按照深圳市在“雙區驅動”戰略中提出的加強陸海統籌建立健全海岸線動態監測機制的要求,組織開展新區海岸帶區域生態環境評估與監管研究。對新區海岸帶區域進行空間全覆蓋、生態環境全要素、社會經濟狀況多維度調查和監測;科學制訂多因子評價指標體系,對新區海岸帶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動態評價;開展關鍵生態影響溯源研究,統籌海岸帶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綜合分析,提出生態保護和修復策略;通過制度化建設,實現對海岸帶生態屏障和發展聚集區的系統化監管,為深圳市及粵港澳大灣區海岸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及利用提供示范。
探索開展生態產業化研究
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將陸地、海洋生態資源作為生態產業要素,全面推進生態產業化發展是新區深化灣區綠色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也是新區向海發展的新探索。這就意味著,大鵬半島包括山、海、林、湖、河、沙灘、濕地都將成為未來新區生態產業化發展的要素,為新區貢獻生態GDP。
據了解,《大鵬新區生態產業化研究》成果已于2019年底通過專家評審。研究從新區生態產業化保障體系、生態產業鏈、生態產業供給側改革機制、資源環境價格體系、生態產品案例和生態產業化制度等6個方面開展研究。其核心成果是創新構建以生態要素為引導,“2+3”產業為核心的生態產業結構。“2+3”產業結構中“2”代表大鵬海域和陸域兩個空間的生態要素,“3”代表第三產業。通過推動環境資源等資產轉化為經營性產品,實現生態資源市場化管理。以生態要素的關聯供給,打造優質生態產業鏈,推動“海灣+清潔能源+高端論壇”、“森林康養基地”等生態產業化發展。至2025年形成全域生態產業化運行模式;至2030年將新區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極核”打造為“生態產業化高地”。
編制區域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是推動低碳發展、實現達峰目標的前提,也是區域科學制定綠色低碳發展制度的必要基礎。新區編制的首個區級《區級溫室氣體清單》采用了最新的、更為本地化因子,確保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核算結果的精確性和可信度。編制工作經過文獻收集、現場調研和測量,同時收集、整合了18個市、區級碳排放數據相關部門,搭建了溫室氣體清單編制數據核算模型,初步形成了新區本地化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工作機制,在識別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和排放現狀的同時,還可預測未來減緩潛力。該項成果有助于新區制定碳排放相關政策,推動新區建設成為生態經濟發達、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業格局完善的先行示范區。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大鵬管理局局長洪曉群表示,該局正在探索建立大鵬新區生態文明評價考核體系。探索在現行單個項目實施可行性研究、經濟總量實施GDP評估的基礎上,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納入單個項目評估。同時將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納入GDP評估體系,增加以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為核心的綠色GDP核算內容,助力新區從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極核”打造成為“生態產業化高地”,為新區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集中承載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樣板城區提供技術支撐。(信息來源: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