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9年年會期間,與會嘉賓圍繞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生態保護合作、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島嶼旅游業發展等話題,展開深入交流和務實研討,取得了不少積極共識和建設性意見。
未來發展機遇在海洋
“海洋是森林的搖籃、是氣候的調節器、是資源的保護傘。”在“海洋:最熟悉的‘陌生人’”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把海洋比喻為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體故鄉。
金翔龍說,從無機分子到有機分子到最后出現生物,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在海洋里面完成進化的;全世界的動物有32個門類,其中有23個門類生活在海洋里面;海洋里面的熱量和濕氣可以調節氣候;人類每年從海洋采集6億多噸蛋白質,占整個人類需求蛋白質的22%;目前海洋里面已經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占全球總量的45%,隨著開采能力和勘探能力的提高,這一數字還會不斷增加。
“海南是海洋大省,發展的希望在海洋。”海南省委副書記李軍表示,海南在加快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探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進程中,努力建設開放型藍色經濟。將以更開放的態度發展旅游業,高起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等新興產業,依托一流科研團隊開展深海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
促進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
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島嶼”分論壇上,來自多個島嶼經濟體的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實現島嶼旅游可持續發展等話題。
“探索聯合推出國際郵輪旅游精品航線,推動島嶼經濟體在游輪旅游文化旅游健康養生休閑旅游國際旅游市場共同營銷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建島嶼經濟合作圈。”海南省副省長沈丹陽建議,“島嶼經濟體之間要共享發展經驗,從長遠角度和戰略高度把握島嶼地區旅游發展新趨勢,加強全球化趨勢下旅游發展規劃和政策的溝通與協調,打造各具特色且緊密合作的命運共同體,共同為島嶼旅游發展拓展更大空間。”
太平洋-中國友好協會主席易立亞·歐提諾指出,加大人類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保護力度,需要以穩定的財政和經濟為基礎。由于太平洋島國自身能力有限,需要與外界的合作,引進世界先進技術和資金。
海洋保護呼喚共同行動
除了藍色經濟,海洋生態保護、氣候變化等也是嘉賓們熱議的話題。
福特斯克金屬集團董事長安德魯·弗里斯特在發言時拿起一個塑料水瓶,做出扔掉的手勢,“這個‘小魔鬼’比鋼鐵的存留時間更長,它不會分解為分子結構,只會分解為有毒物質進入海產品,從而危害人們身體健康。”
柬埔寨環境部副部長索法萊斯表示,過去20年來,柬埔寨經濟增長達到了27%。在發展過程中,我們也遇到生態和環境的問題,尤其是在藍色經濟邁進過程中,如何合理保護利用海洋環境和海岸帶資源,是我們一直非常看重的問題。
“作為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有500萬漁民,漁業資源規模達到33億美元。”印度尼西亞協調海事部副部長薩弗里·布爾漢丁說,“印度尼西亞是受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國家之一,比如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既和我們本地相關,更與全球相關。我們正探尋保護海洋的方式,探索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海洋資源保護體系。”(信息來源:中國海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