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夜夜夜,国产色婷婷在线,欧美人交a欧美精品

國內漁業動態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2018中國休閑漁業發展報告:未來有巨大市場前景

發布時間:2018-11-11

原標題:中國休閑漁業發展報告(2018)

前言

休閑漁業是利用各種形式的漁業資源(漁村資源、漁業生產資源、漁具漁法、漁業產品、漁業自然生物、漁業自然環境及人文資源等),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將漁業與休閑娛樂、觀賞旅游、生態建設、文化傳承、科學普及以及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向社會提供滿足人們休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實現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的一種新型漁業產業形態。休閑漁業活動自古有之,但作為我國現代漁業的一種產業形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只是經歷了40年左右的時間。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萌芽起步期

20世紀70—80年代,發達國家和地區隨著海洋生物資源衰退和過度捕撈,海洋漁業生產效益日益下降,為尋找新的增長點,開始鼓勵和引導漁民走多元化經營之路,大力發展休閑漁業。中國漁業同樣因捕撈強度過大,導致漁業資源衰退,需要尋找海洋漁業新的出路。

1985年國務院《關于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和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頒布實施后,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教育科研機構開始關注休閑漁業發展。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休閑漁業活動的增多,在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城市(北京等),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開始對休閑漁業發展進行研究論證。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提出農業部門要鼓勵農村集體和農民積極開發利用非農耕地和資源,將娛樂性漁業發展納入產業結構調整范疇,首次對發展休閑漁業予以政策性鼓勵。

2001年《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2001—2005年)》提出“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發展技術、資金密集型的工廠化養殖,發展休閑漁業。”“休閑漁業”的首次正式提出,標志著休閑漁業進入了“名正言順”的發展新階段。

2003年5月,國務院發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漁業資源增殖與休閑漁業結合起來,積極發展不同類型的休閑漁業。”同年9月,農業部出臺了《海洋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規定》,鼓勵休閑漁業發展,助力捕撈漁船漁民盡快轉產轉業。與此同時,我國漁業統計工作對漁業流通和服務業進行了細分,漁業統計年鑒中新增了水產流通、水產倉儲、休閑漁業等指標體系。當年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為54.11億元,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0.94%,占漁業第三產業產值的4.53%。

2004年,農業部發布《渤海生物資源養護規定》指出“國家鼓勵發展休閑漁業,沿岸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加強對休閑漁業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直轄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2006年3月,《農業部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部署的實施意見》中指出“加快發展出口優勢水產品生產,鼓勵發展水產品加工業和休閑漁業,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同年6月,農業部發布《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明確要引導和推動有條件地區發展都市休閑漁業。休閑漁業被確認為一種新的產業,其重要性進一步得到增強。

(二)快速發展期

2011年6月,農業部發布《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首次把休閑漁業列入漁業發展規劃,并明確將其列為我國現代漁業的五大產業之一,其產業地位發生了明顯變化。

2012年,農業部啟動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活動,對各地休閑漁業的發展予以了極大的促進帶動。同年12月,印發《關于促進休閑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首次對休閑漁業進行了專項部署。同月,國務院《關于印發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要求積極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休閑漁業、鄉村旅游等生活性服務業,增加農漁民收入。

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以漁港建設帶動漁區小城鎮和漁村發展,編制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規劃,支持發展海水養殖、海水產品加工和休閑漁業。”

這些政策的出臺,極大地促進了休閑漁業的發展,至2015年,全國休閑漁業產值達到489.27億元,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2.22%,占漁業第三產業產值的8.75%,與2003年相比增長804.21%。

(三)提升規范期

隨著漁業發展進入轉方式調結構的新階段以及休閑漁業的快速發展,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在繼續加快促進休閑漁業發展的同時,將提升發展質量、加強規范管理提上議事日程。2016年5月,農業部《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指出“大力發展休閑漁業……制定完善休閑漁業管理辦法和標準,深入開展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活動。”

同年10月,農業部在福建廈門召開全國休閑漁業現場會,這是首次以休閑漁業為主題的全國性會議,部署進一步推進休閑漁業發展和規范管理。2017年,農業部首次組織實施了休閑漁業品牌培育的“四個一”工程,并首次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結構化、量化監測。據監測,2017年全國休閑漁業產值實現708.42億元[1],休閑漁業接待游客2.20億人次。一些地方先行先試,制定休閑漁業管理辦法,引導休閑漁業規范有序發展。

各地更加注重休閑漁業品質提升,尤其是重視漁文化的挖掘利用。一方面,通過增添傳統文化元素,豐富休閑漁業的內涵;另一方面,通過開發和經營歷史悠久的漁文化資源,豐富休閑漁業產品形式。各地充分利用自然特征、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等文化資源,并融入現代的經濟要素和技術手段,開發出多種多樣的漁文化產品,形成了吉林查干湖冬捕節、浙江桑基魚塘、象山開漁節、江蘇太湖放魚節、福建周寧鯉魚溪文化公園、浙江東沙古漁鎮、黑龍江赫哲族鄉漁業村等一批休閑漁業與文化結合的典型。

發展休閑漁業是推進現代漁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是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向。積極發展休閑漁業,順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有助于進一步拓展漁業功能、促進漁業增效和漁民增收、滿足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漁業經濟內涵、生態資源環境狀況、休閑漁業供需格局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促進休閑漁業持續健康發展,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首次組織編制休閑漁業發展報告,旨在全面總結我國休閑漁業產業發展現狀,剖析產業經營狀況,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展望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并提出相關對策。

注:因監測制度原因,本報告引用的所有2017年數據對應時段均為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

一、發展概況

(一)產業規模

“十二五”以來,我國休閑漁業持續快速發展。2017年全國休閑漁業產值708.42億元,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2.86%,占漁業第三產業產值的10.45%,與2010年相比增長235.35%,年均增長18.87%;休閑漁業產值占漁業產值的比值從2010年的3.13:100增長到2017年的5.75:100,增長了2.62個百分點。(圖1、表1)

產業規模.jpg

從休閑漁業產值看,2017年全國前十位省(區市)的休閑漁業產值為608.36億元,占全國總量的85.88%;休閑漁業產值超10億元的13個省(區市)產值約為643.60億元,占全國總量的90.85%。位居前三甲的山東、江蘇和湖北休閑漁業產值占全國總量的57.02%。其中,山東產值228.00億元,是唯一產值超百億元的省份,占全國總量的32.18%。江蘇和湖北兩省分別為92.70億元和83.27億元,居第二、第三位。遼寧、浙江、四川、安徽、江西、湖南、吉林、廣東、河南和云南十省休閑漁業產值均超10億元以上,占全國總量的33.83%。前十位中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有4個、5個和1個席位。

從經營主體看,2017年,全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達110244個,其中規模以上經營主體13674個。全國前十位省(區市)的經營主體數量為81240個,占全國總量的73.69%。其中,前三位分別為東部地區的遼寧、山東和西部地區的陜西。

從從業人員看,2017年全國休閑漁業從業人員68.29萬人,人均產值10.37萬元,其中前十位省(區市)從業人員數約49.77萬人,占全國總量的72.88%。其中,前三位分別為東部地區的山東、中部地區的湖北和東部地區的江蘇。

從接待人數看,2017年全國接待游客2.20億人次,游客人均消費321.77元,其中前十位省(區市)接待游客約1.61億人次,占全國總量的73.18%。其中,前三位分別為東部地區的山東、西部地區的四川和東部地區的江蘇。(表2)

從休閑漁業設施裝備分析,2017年全國休閑漁業船舶數12317艘,總功率27.43萬千瓦。(表1)

(二)產業結構

1.休閑垂釣及采集業

2017年休閑垂釣及采集業營業額約235.07億元,占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的33.18%。其中,淡水垂釣及采集業約204.34億元,占總量的86.93%;海洋垂釣及采集業約30.72億元,占總量的13.07%。

從區域營業額看,全國前十位休閑垂釣及采集業營業額約201.59億元,占總量的85.76%(表3、圖2)。其中,東部地區4個省份(江蘇、山東、遼寧、浙江)營業額約92.02億元,占總量的39.15%;中部地區5個省份(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吉林)營業額約97.83億元,占總量的41.62%;西部地區1個省份(四川)營業額約11.74億元,占總量的5.00%。

產業結構.jpg

從淡水垂釣及采集業營業額看,中部地區的湖北和安徽約為50.70億元和16.73億元,分別占淡水總量的24.81%和8.19%,名列第一、第三;東部地區的江蘇約為44.73億元,占淡水總量的21.89%,名列第二,表明中部地區是淡水垂釣及采集業發展的主力軍。

從海洋垂釣及采集業營業額看,山東、遼寧、浙江三省分別約為19.31億元、8.50億元和0.93億元,約占海洋總量的93.56%,說明海洋垂釣及采集業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圖3)

產業結構2.jpg

從經營主體看,2017年休閑垂釣及采集業經營主體62680個,占總量的56.86%。其中,規模以上經營主體8172個,占其總量的59.76%。現有休閑漁業碼頭1324個,漁船泊位數3789個;從業人員35.73萬人,約占總量的52.32%;接待人數9520.94萬人次,約占總量的43.24%。

2.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

2017年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營業額約285.94億元,占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的40.36%。其中,海洋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營業額約111.71億元,占總量的39.07%;淡水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營業額約174.24億元,占總量的60.93%。

從區域營業額看,全國前十位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營業額約250.23億元,占總量的87.51%(表4、圖4)。其中,東部地區4個省份(山東、江蘇、遼寧、浙江)營業額約171.90億元,占總量的60.12%;中部地區5個省份(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吉林)營業額約61.58億元,占總量的21.54%;西部地區1個省份(四川)營業額約16.74億元,占總量的5.86%。

旅游導向型.jpg

從海洋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營業額看,前四名分別為東部地區的山東、遼寧、浙江和江蘇,約占海洋總量的91.36%;中部地區的吉林和湖南約占海洋總量1.15%,西部地區的四川約占海洋總量的1.66%,表明東部地區具有絕對發展優勢。

從淡水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營業額看,東部地區的江蘇、山東、浙江和遼寧約占淡水總量的40.08%,中部地區的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和吉林約占淡水總量的34.34%,西部地區的四川約占淡水總量的8.54%,表明東部和中部地區發展呈齊頭并進的態勢。(圖5)

旅游導向型2.jpg

從經營主體看,2017年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38030個,占總量的34.50%。其中,規模以上經營主體4039個,占其總量的29.54%。從業人員27.37萬人,約占總量的40.08%;接待人數11427.85萬人次,約占總量的51.91%;住宿人數2316.72萬人次。

3.觀賞魚產業

2017年觀賞魚產業產值約64.60億元,占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的9.12%。其中,海水觀賞魚產值約5.80億元,占總量的8.99%;淡水觀賞魚產值約58.79億元,占總量的91.01%。

從區域產值看,全國前十位觀賞魚產業產值約52.57億元,占總量的81.37%(表5、圖6)。其中,東部地區5省市(山東、廣東、江蘇、遼寧、天津)產值約39.75億元,占總量的61.54%;中部地區4省份(吉林、河南、湖北、安徽)產值約9.80億元,占總量的15.17%;西部地區1省份(四川)產值約3.01億元,占總量的4.66%。

觀賞魚.jpg

從海水觀賞魚產值看,前兩名分別為東部地區的山東和廣東,約占海水總量的78.07%;第三名為中部地區的吉林,約占海水總量的12.06%;東部地區的福建觀賞魚產業總產值未進入全國前十,但海水觀賞魚產值達到0.22億元,排名第四,約占海水總量的3.84%;東部地區的遼寧排名第五,約占海水總量的2.60%,表明海水觀賞魚產業集中在東部地區。

從淡水觀賞魚產值看,東部地區的山東、江蘇、廣東和遼寧包攬前四位,約占淡水總量的55.31%;中部地區吉林、河南、湖北和安徽進入前十位,約占淡水總量的15.48%,西部地區的四川排名第六,約占淡水總量的5.00%,表明東部地區發展占壓倒地位。(圖7)

觀賞魚2.jpg

從經營主體數量看,2017年觀賞魚產業經營主體9534個,占總量的8.65%。從業人員5.19萬人,約占總量的7.61%。2017年全國觀賞魚養殖設施面積8918.52萬立方米,養殖業產值33.03億元。

4.休閑釣具、釣餌、觀賞漁藥及水族設備等

2017年休閑釣具、釣餌、觀賞漁藥及水族設備等營業額約95.91億元,占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的13.54%。其中,休閑釣具、釣餌和水族設備等分別約為69.07億元、8.13億元和18.17億元,分別占總量的72.02%、8.48%和18.94%。

從區域營業額看,全國前十位休閑釣具、釣餌、觀賞漁藥及水族設備等營業額約88.36億元,占總量的92.13%(表6、圖8),其中休閑釣具、釣餌和水族設備等分別為65.46億元、6.75億元和15.83億元,分別占總量的68.25%、7.04%和16.50%。營業額前十位中,東部地區占有5席,僅山東1省占總量的68.63%;中部地區4省份占總量的10.07%,西部地區四川1省占總量的2.60%。

觀賞魚3.jpg

山東在營業額及分項營業額均位列全國第一。營業額全國前十位中除吉林、廣東外,其他地區的該營業額50%以上均來源于釣具行業。釣餌前三強分別是山東、江蘇和湖北三省,占總量的50.59%;水族設備前三位分別是山東、吉林和廣東三省,占總量的72.83%。(圖9

觀賞魚4.jpg

注:此部分按照《2017年休閑漁業統計監測調查年報》中分類進行分析,水族館在此不作分析。

(三)進出口貿易

2017年休閑漁業進出口貿易額約2.39億元,占休閑漁業產值的0.34%。其中,進口額1663萬元,占總量的6.97%;出口額2.22億元,占總量的93.03%。

從進出口貿易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浙江、上海、廣東、福建4省市,占總量的96.89%。其中浙江排名第一,貿易額為14990萬元,占總量的62.82%;上海排名第二,貿易額3998萬元,占總量的16.75%;廣東排名第三,貿易額3000萬元,占總量的12.57%。

從進口貿易額看,東部地區的廣東、天津為1560萬元,占進口總量的93.81%;中部地區的湖北、湖南和安徽為94萬元,占總量的5.65%,表明國內市場相對有限,消費偏好有待開發。從出口貿易額看,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的浙江、上海、廣東、福建4省市,出口貿易額約21760萬元,占出口總量的98.02%;中部地區的安徽和云南2省為440萬元,占總量的1.98%,表明出口省份相對較少,出口潛力巨大。(表7)

(四)品牌建設

為加強休閑漁業規范管理和標準建設,推動休閑漁業健康發展,農業部自2012年起開展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截至2017年已公布5批、共創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589家,目前有效期內的示范基地共325家,其中山東擁有42家,位居首位。2017年,農業部開展休閑漁業品牌培育“四個一”工程,認定“最美漁村”27個、“全國精品休閑漁業示范基地(休閑漁業主題公園)”45家、“國家級示范性漁業文化節慶(會展)”25個、“全國有影響力的休閑漁業賽事”10項。各地不斷加大休閑漁業品牌創建力度,“漁夫垂釣”(山東)、“水鄉漁村”(福建)等休閑漁業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以休閑漁業為載體,結合各地自然、文化、歷史資源舉辦的各類文化節慶活動,如查干湖冬捕、象山開漁節和盱眙小龍蝦節等,在滿足廣大群眾消費升級需求的同時,有效提高了休閑漁業的影響力和經濟效益。

品牌建設.jpg

二、區域分布

2017年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海南等11個省市)、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個省)和西部地區(包括內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2個省區市)休閑漁業產值分別約為436.90億元、197.90億元和73.61億元,分別占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的61.67%、27.94%和10.39%。

區域分布.jpg

從區域產值看,休閑漁業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省份東部地區為1個,50~100億元的省份東部和中部地區各為1個;10~50億元的省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為3個、5個和2個;1~10億元的省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分別為6個、1個和7個;1億元以下的省份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個和3個(表8)。

(一)東部地區

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和休閑垂釣及采集業是東部地區休閑漁業的主導產業,占全國二者總產值的54.86%,占全國休閑漁業產值的40.35%,占東部地區休閑漁業產值的65.42%,初步形成沿海、沿江、沿湖休閑漁業產業經濟帶。山東和江蘇不僅在東部地區遙遙領先,而且在全國保持各自優勢地位。

休閑漁業設施及裝備方面,山東、江蘇和浙江是釣具、釣餌、觀賞漁藥及水族設備等的國內主產區,尤其是山東,其釣具、釣餌、觀賞漁藥及水族設備等產值占全國總量的68.63%,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得益于優良的經濟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觀賞魚產業成為東部地區的支柱產業,占全國觀賞魚產業產值的71.44%。特別是天津、廣東、上海3省市觀賞魚產業在休閑漁業中占比較高,分別為2.55億元、8.50億元和1.38億元,占各自休閑漁業產值的76.90%、62.60%和48.28%。

(二)中部地區

依托江湖河庫等良好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中部地區休閑垂釣及采集業產值106.09億元,占全國休閑垂釣及采集業營業額的45.13%,占中部地區休閑漁業產值的53.61%。湖北、安徽、江西、湖南、黑龍江、山西6省份該產業的所占比重超過各省休閑漁業產值的50%以上,其中湖北省一枝獨秀,占中部地區休閑垂釣及采集業營業額的47.78%。

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也是該地區的重要產業,湖北、江西、湖南、吉林、河南5省份該產業所占比重均超過各省休閑漁業產值的30%以上,其中吉林占本省休閑漁業產值達到42.38%。

釣具業是湖北、安徽、吉林、湖南四省的特色產業,未來有望進一步輻射全國和周邊地區。

(三)西部地區

該地區受地域廣闊、人口密度低、經濟欠發達、基礎欠完善、人均收入相對較低等因素影響,休閑產業布局一時難以成形,成為我國休閑漁業產業發展的一塊短板。

休閑漁業產業起步晚,各省(區市)全部集中在休閑垂釣及采集業和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兩大行業(青海除外),其中發展基礎較好的四川、云南兩省,廣西、重慶、陜西3省(區市)未來有望得到較快發展。

三、發展形勢

休閑漁業作為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產業形態,是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推手,也是促進漁民轉產轉業、漁業增效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漁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具有巨大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發展機遇。

(一)發展政策規劃競相出臺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面描繪了我國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提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大力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要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閑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為加快發展休閑漁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除中央制定的相關規劃與政策外,各地也紛紛出臺了一批地方性休閑漁業發展規劃與政策,如遼寧、江西、山東、湖南、海南五省編制了休閑漁業發展規劃,內蒙古、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將休閑漁業納入了本地區漁業發展規劃。此外,2018年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開展2018年休閑漁業質量提升年活動的通知》,全面推進休閑漁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市場需求十分旺盛

2017年我國人均GDP超8800美元,國民對休閑旅游需求日益增長,國內旅游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創歷史新高。全國休閑漁業經營主體超過萬家,接待人數超2億人次,產值超700億元,實現了年均兩位數增長,休閑漁業成為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現有休閑漁業基地大多地處旅游消費水平高、市民休閑意識強的沿海和城市經濟帶,法定節假日的增加與居民消費由生存型向享受型的轉變,催生新的巨大市場需求,為休閑漁業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三)管理監測制度日趨完善

2007年,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會同省旅游局、公安廳、交通廳、海事局聯合制定《浙江省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辦法》。2008年,天津市出臺《天津市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規定》,山東省也出臺《山東省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辦法》。2011年,廣東省政府辦公廳發布《廣東省休閑漁業管理辦法》。2012年,湖南省出臺了《湖南省省級休閑漁業示范點評定辦法(試行)》。2016年,遼寧省出臺《遼寧省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規定》。休閑漁業管理、船舶管理及示范點評定等一批規章制度的公布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休閑漁業產業朝規范化、制度化方向發展。2017年實施的休閑漁業發展監測工作,內容涉及總體經濟及主要經濟指標46項,包括各種休閑漁業經營組織類型、全行業休閑漁業生產單位和非休閑漁業生產單位以及附屬的休閑漁業生產活動相關發展指標。開展監測工作有利于分析休閑漁業發展的成效、特點、結構和薄弱環節,研究產業發展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推動休閑漁業更好更快發展,對落實好漁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實現漁業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富民增收的發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和促進作用。

四、存在問題

(一)政策體系不配套不完善

一是資金支持政策。休閑漁業前期投資大,周期長,資金短缺問題是阻礙我國休閑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家對休閑漁業產業發展特別是金融方面的支持相對不足,暢通的融資體系尚未形成,發展資金投資主體單一,主要來源還依賴于經營者的生產積累和自我投入以及民間融資的渠道。二是休閑漁業用地政策。目前規模經營休閑設施數量少,主要原因是休閑漁業建設用地申請手續繁瑣且取得建設用地十分困難,多數休閑漁業園區用地由于屬性問題,做大產業規模和建設配套設施受到較大限制。

(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

從全國范圍看,休閑漁業發展較好地區主要集中在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尤其是長三角地區。從各省發展看,山東省休閑漁業產值最大,且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尤其是膠東半島。珠三角地區休閑漁業發展迅速,集中體現在廣州、深圳、中山、東莞等地,而粵東、粵西、粵北等地發展相對緩慢。從資源利用看,休閑漁業產值三分之二以上來自于淡水休閑漁業,海洋休閑漁業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從產業類型看,休閑漁業產值主要來自休閑垂釣和采集業及旅游導向型休閑漁業,觀賞魚產業、水族館產業和出口貿易業均未得到充分發展,釣具、釣餌、水族設備等產業拉動效應不強。

(三)產業經營規模小層次低

休閑產業經營規模小、效益差、科技含量低。相對于其他產業,經營活動以池塘和常規魚類為主,經營方式原始,差異化不明顯,特色品牌建設不足,休閑服務項目單一,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使得經營效益難以得到較好體現。全國規模以上休閑漁業經營主體僅占總數的12.40%,大部分休閑漁業基地建設規模較小,缺乏真正集觀賞、垂釣、捕撈、住宿、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大規模綜合型休閑場所,未能形成規模效益。休閑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從事休閑漁業產業的基本上屬“4050”人員,其中,男性從業人員以專業漁民(原從事捕撈業和養殖業)為主,女性從業人員則以家庭主婦為主,人員參差不齊,文化程度低,專業培訓少,缺乏對休閑旅游行業的了解,缺少休閑服務業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僅憑借生活經驗和自身習慣從事經營服務,服務意識與服務質量差,服務不規范,隨意性大,難以滿足和符合休閑者的消費需求和偏好,影響休閑漁業服務質量和發展。

(四)管理標準不健全欠規范

安全生產、食品衛生、休閑漁船、環境保護、觀賞魚引進、公共水域垂釣等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僅天津、遼寧、浙江、山東四省市制定了《休閑漁業船舶管理辦法》,僅個別水域建立了公共水域垂釣管理制度,海關、檢驗部門在觀賞魚出口方面仍沿用經濟食用魚類標準等。休閑漁業發展監測工作的具體監測方案和各休閑漁業相關部門權責劃分尚需進一步明確。休閑漁業涉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安全、交通、娛樂、餐飲、導游、管理模式、法律法規制定等多個方面,與漁業、交通、安監、旅游、資源、水利等多個部門交叉,由于權責不清、各領域相關專業人才緊缺,使得相關管理規定和標準制訂滯后,難以實施有效管理,導致水域污染、安全事故、宰客現象等時有發生。

五、發展對策

(一)抓住機遇,統籌謀劃

抓住各地正在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之機遇,全面對接、系統謀劃、統籌推進,搞好頂層設計、實現科學布局。東部地區要結合現代漁村、人工魚礁建設和濱海旅游開發,展示豐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觀。中西部地區要依靠江、湖、河、庫等資源,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閑漁業項目。大中城市周邊要以現有水產養殖場所為基礎,發展垂釣、觀賞、娛樂、餐飲、住宿等功能齊全的休閑漁業基地。要結合地域優勢和傳統特色,積極引導觀賞漁業發展,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化的觀賞魚、水族裝備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積極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漁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扶貧、科普、資訊的深度融合,進而融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形成休閑漁業吃、住、行、游、教、購的綜合發展格局。積極發展多種休閑業態,引導帶動釣具、水族器材、餌料飼料等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重視漁業生態保護,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發展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漁區休閑漁業發展。鼓勵生態類休閑漁業發展,加快掌握野生類觀賞水族人工繁育技術,在沿海地區推進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積極與國際接軌,研究實施游釣準入制度,對游釣船使用情況和游釣主要品種與產量進行登記管理;合理安排休閑漁業活動進行的時間和地點,并加強對開展休閑漁業地區的環境監測和保護工作,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

(三)深化改革,增加投入

推動經營體制機制創新,鼓勵漁農民以水面(土地)、資金、漁船入股組建專業合作社或者休閑漁業企業,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把休閑漁業發展成為帶動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漁區振興的創業創新平臺。加大財政支持休閑漁業發展力度,拓寬休閑漁業融資渠道,鼓勵引導民營資本(社會資本)通過“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形式發展休閑漁業,引導漁民參與休閑漁業利益分配,不斷提高漁民的資產性、工資性收益。

(四)堅持標準,重視監測

根據休閑漁業的不同類型,研究制定海釣、垂釣、體驗式捕魚、水上餐飲等生產操作規范及服務標準,引導休閑漁業經營主體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經營。加強休閑漁業發展監測,不斷完善指標體系和監測方法,出臺推動休閑漁業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引領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引導強化品牌建設,整合資源、互補優勢,打造一批管理規范、服務標準、帶動力好、競爭力強的休閑漁業融合品牌。通過發布全國休閑漁業統一標識并加強管理,帶動形成一批有示范性的休閑漁村(休閑漁業主題公園)、休閑漁業文化(會展、賽事)活動、休閑漁業基地。培育休閑漁業帶頭人和管理人才。

(五)安全第一,加強管理

研究制定休閑漁業、休閑漁船管理等規章制度,對休閑漁業及漁船、漁具等投入品的準入條件、經營范圍和安全管理等做出明確規定。研究制定從業人員管理規范,加強休閑漁業從業人員培訓,提高經營者安全專業素養。積極發揮行業協會自律作用,規范漁船生產、生態安全經營,促進休閑漁業安全持續健康發展。

附表

(注:附表數據均來源于《2017年休閑漁業統計監測調查年報》,附表數據合計數由于單位取舍不同而產生的計算誤差,均未做機械調整)

附表1.jpg

附表2.jpg

附表3.jpg

附表4.jpg

附表5.jpg

附表6.jpg

附表7.jpg

附表8.jpg

                                                                               (信息來源:海洋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剑阁县| 江都市| 曲沃县| 始兴县| 舟山市| 辽阳县| 墨竹工卡县| 基隆市| 洛宁县| 潮州市| 肃北| 偏关县| 化隆| 沈丘县| 托里县| 德庆县| 呼图壁县| 合川市| 广丰县| 乾安县| 安丘市| 浑源县| 临泉县| 桐柏县| 余干县| 义马市| 方正县| 兖州市| 连江县| 英超| 当涂县| 拜泉县| 伊宁县| 马山县| 赤水市| 武宣县| 蓬溪县| 丽江市| 九江市|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