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夜夜夜,国产色婷婷在线,欧美人交a欧美精品

國內漁業動態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國內漁業動態 > 正文

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現場會典型發言摘要

發布時間:2018-10-30

大力培育海洋生態牧場全面提升現代 漁業發展水平

山東省人民政府

山東毗鄰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345公里,擁有一批海洋裝備制造企業和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海洋牧場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委的指導支持下,將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試點作為一項重大任務,認真編制試點方案,聚力突破重點領域,深入推進制度創新,全力加快建設步伐。2017年,全省海洋牧場綜合經濟收入2100億元,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52%。主要做法有:

堅持高位推動科學謀劃海洋牧場發展戰略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發展,今年5月召開了高規格的海洋強省建設工作會議,印發了《山東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啟動實施了海洋強省建設“十大行動”。在這次山東省機構改革中,組建了省委海洋發展委員會,統籌推進海洋強省建設重大事項,將海洋開發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海洋牧場建設是海洋強省建設的重要領域,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審議了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方案,劉家義書記、龔正省長多次調研海洋牧場工作并作出重要批示,將建設海洋牧場納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和海洋強省建設重點工程。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出臺《山東省海洋牧場建設規劃》,確立“一體兩帶三區四園多點”的空間布局。一體,即建設人工魚礁主體區;兩帶,即建設濱岸觀光漁業帶和離岸休閑海釣帶;三區,即建設黃河三角洲海域大宗貝類底播區、半島東北部海域海珍品底播區和半島南部海域高值貝類底播區;四園,即建設萊州灣濱海濕地生態園、煙威近海貝藻生態園、半島東部“海洋蔬菜”生態園、海州灣種質養護生態園;多點,即建設多處裝備型海洋牧場,推動牧場漁業由近岸向離岸深水區域拓展。到2020年,投放人工魚礁2000萬空方以上,年增殖放流海洋牧場苗種100億單位。二是強化資金保障。2014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海上糧倉”建設專項資金2.3億元,重點支持海洋牧場建設;2014年至2016年,每個省級海洋牧場扶持600萬元,支持開展生態礁、觀測網、研究院、監控室、展示廳、體驗館等建設試點;2017年省財政安排3億元支持海洋牧場綜合平臺建設。三是強化分類指導。根據不同海域特點,制定5項海洋牧場標準,劃分了投礁型、底播型、裝備型、田園型、游釣型等五類特色海洋牧場,推行差異化、多樣性發展。四是強化示范帶動。啟動實施山東省海洋牧場示范創建新一輪三年計劃(2018-2020年),探索海洋牧場建設新業態新模式,今年新增省級海洋牧場示范項目27個,總數達到72個、涉及海域面積6萬余公頃,其中國家級達到21個。

堅持協同創新大力支持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一是強化科技人才支撐。充分發揮山東涉海科研機構、人才眾多的優勢,做好科技與海洋產業融合文章,引導教學科研機構與重點企業對接,突破了生態環境修復與生物資源養護、灘涂型海洋牧場構建、大型經濟海藻牧場化培育等一批關鍵技術,制定頒布了海洋牧場建設地方標準,引領海洋牧場規范化發展。目前,全省參與海洋牧場建設的省級以上科研院所達到20余家,為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二是搭建企業創新平臺。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全省已建立4家“海洋生態牧場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成立了全省生態型人工魚礁技術管理中心和4個實驗中心,開展海洋牧場生態系統構建試驗和風險評估,科學規范海洋牧場建設規模、選址、礁體設計和開發利用。全省參與海洋牧場建設的規模以上企業130余家,中集來福士、東方海洋等一批龍頭企業在海洋牧場建設中崛起。三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漁戶+科研單位”的“大漁帶小漁”模式,將政府支持的政策優勢、科研機構的技術優勢、企業的資金和管理優勢、合作社的規模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海洋牧場建設的資源要素快速集聚。

堅持提質增效大力建設綠色海洋牧場

在海洋牧場建設中,我省把著力點放到涵養生態、提升質量、增加效益上。一是加快壓減近岸養殖規模。堅持近岸牧場減量增收的發展路徑,對傳統海水養殖區做“減法”,近年來全省清除近岸密集筏式養殖和雜亂小型網箱83萬畝,去產能達到100萬噸。二是加快推行生態循環模式。積極調整生產養殖結構,改單一品種單層養殖為多品種間作、輪作、立體養殖,改高密度養殖為合理疏養,改近岸淺海養殖為離岸深遠海養殖,逐步構建遠近結合、立體生態、品種多元的生產布局,實現海洋牧場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三是加快建設近岸海域魚礁。著眼解決海底“荒漠化”問題,在近岸適宜海域,投放船礁、藻礁、牡蠣礁等十余類具有庇護水生生物、增加水域基礎生產力的礁體1500萬空方。據觀測,人工魚礁區投礁后3年內生物量增長6.7倍。四是加快定向增殖放流步伐。選劃了235處省級海洋增殖站,累計增殖放流魚蝦貝藻各類苗種783億單位,直接投入產出比達1:17。比如,隨著人工栽植大葉藻的增多,進一步改善了海洋生態環境,到榮成越冬的大天鵝明顯增多,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

堅持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海洋牧場綜合體

一是在實現“價值鏈”上下功夫。提出海洋牧場“一廳(展示廳)、一室(監控室)、一院(研究院)、一館(體驗館)”“四個一”建設標準,全省建成“四個一”海洋牧場25處。越來越多的海洋牧場從單純養魚延伸到放魚、釣魚、賞魚、加工魚一條龍,“一條魚”產生了“多條魚”的價值。二是在打造“創新鏈”上下功夫。從2014年起,按照“投放生態礁、放流戀礁魚、建造專業船、整治海岸線、完善配套服務”的思路,創建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15處、省級休閑海釣釣場49處。據測算,休閑海釣活動拉動的消費總額是所釣魚品價值的50余倍。出臺休閑海釣船管理制度,設計“漁夫垂釣”品牌,全省專業休閑海釣船達到235艘,近三年來省級休閑海釣示范基地經營收入年均增長210%。三是在拓展“產業鏈”上下功夫。以海參、海藻、海洋貝類三大品種為骨干,不斷拉長產業鏈。開發海洋生物醫藥產品,建成我國綜合性海藻產業基地(青島),將一株海帶延伸至海洋功能食品、海洋藥物等6大產業1000多個品種。

堅持信息化支撐大力建設智慧海洋牧場

近年來,我省積極探索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離岸海洋農牧化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推進實時監測“透明化”。啟動海洋牧場觀測網建設,布設22處海底觀測站,對牧場海面以下海域狀態實時在線視頻觀測,對水質和水動力等生態環境參數實施在線監測,實現了對海洋牧場的“可視、可測、可控”,有效避免了災害損失。二是推進平臺應用“功能化”。建設裝備化海洋牧場,已建成集氣象水文觀測、特色旅游、環境治理、海洋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海上多功能平臺37座,成為離岸海洋牧場建設的現代化支點。去年,我國首個自主設計直徑30米的離岸智能化坐底式網箱在煙臺中集來福士建成交付。三是推進裝備制造“高端化”。2017年以來,我國首艘4800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和首座自主研發的全潛式大型智能網箱“深藍1號”相繼建成下水,開赴黃海冷水團水域養殖高價值冷水魚類,該網箱單次養殖產量達到了1500噸,打開了現代海洋漁業的寬廣布局。

下一步,山東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更加注重經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開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為契機,認真貫徹此次會議特別是韓長賦部長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借鑒兄弟省市先進做法,聚焦優化海洋生態環境、近岸海域養殖轉型、智慧管理模式創新、產業多元融合發展等重點領域,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經驗,未來3年建設70處省級以上海洋牧場示范區,全省海洋牧場綜合收入達到3000億元以上,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更多山東力量。

堅持生態優先 建設海洋牧場

浙江省人民政府

浙江作為“兩山”理念的發源地,歷來注重“耕海牧漁”,較早推行海洋牧場建設。2003年8月,習近平同志親自主持會議并討論通過的《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就明確提出:“加快人工魚礁和海洋農牧化建設”“設置生態型人工魚礁”。同年,我省開啟了規模化人工魚礁建設的先河,并逐步發展為綜合型的海洋牧場建設。“十三五”以來,我省以創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引領,以國內漁業油價補貼政策為依托,以“生態優先、兼顧產業”為基本原則,共建設海洋牧場12個,投放各類礁體75萬空方,建成各類海藻場和海草床100公頃,初步構建起以生態養護型為特色的海洋牧場體系。主要做法是:

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與海洋生態修復聯動

一是全面實施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行動。面對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的趨勢,2014年以來啟動實施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行動,落實最嚴格的伏休制度和幼魚保護制度,堅決取締“三無”漁船,治理違法漁具,探索海洋捕撈產能退出機制,加大漁業增殖放流力度,推進海洋牧場建設。2015年以來全省已投入2億多元海洋牧場建設資金,超過“十二五”的總投入。

二是強化地方立法保障。2016年省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海洋幼魚資源保護促進浙江漁場修復振興的決定》,要求“加快建設一批集生態保護與資源增殖等功能于一體的人工魚礁”。《舟山市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規定在嵊泗馬鞍列島、普陀中街山列島兩個國家級海洋特別保護區內實施海釣許可、控制漁船總量、禁止休閑漁船拖網作業等,為推進生態養護型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是統籌生境修復措施。合理規劃增殖放流和人工魚礁建設的時空安排,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實施方案。2014年以來,在海洋牧場區及周邊海域累計放流大黃魚等20多個海洋品種5億單位以上;投放各類礁體75萬空方,其中80%以上為生態保護修復功能為主的公益性礁體。2017年,我省設立馬鞍列島、漁山列島等10個產卵場保護區,基本覆蓋海洋牧場建設范圍,通過嚴格禁漁制度,加強巡查管護,開展生境修復等措施,促進海洋牧場內生物資源恢復。

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與轉型發展聯動

一是發展生態養殖。海洋牧場產出的魚、蝦、蟹、貝等海產品,因其自然生長方式,口感和品質接近天然野生海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我省各地以海洋牧場為依托,發展優勢特色養殖產業,形成了椒江大陳和象山的大黃魚、嵊泗貽貝等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水產名品。

二是推進三產融合。海洋牧場建設,帶動了水產苗種培育、水產品精深加工、漁具生產、休閑旅游等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發展,成為漁民轉產轉業和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特別是依托我省島礁旅游資源的海釣、休閑等第三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牧場區內釣獲魚類種類和數量均明顯增加。截至2017年底,我省已發展專業礁釣、船釣項目2269個。

三是幫扶漁民轉產。每年安排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為漁民提供海洋牧場建設后島礁養護、垃圾打撈等公益崗位,拓寬漁民就業渠道。結合取締“三無”、減船轉產等工作,鼓勵退捕漁民從事海上生態養殖,并在符合海洋功能區劃、現有海域使用機制和政策的前提下,優先考慮養殖用海,在政策上予以優先扶持。

推進海洋牧場建設與漁業改革聯動

一是創新漁區漁業體制機制。我省是全國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堅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統領,從服務、政策、制度、環境等多方面優化供給,2014年來先后出臺了100多項制度、標準和規范,創新和完善漁業管理制度。同時,積極探索漁港綜合管理和漁港經濟區建設、限額捕撈等試點,著力增強漁業漁村發展活力。

二是創新漁業產權制度。圍繞提升漁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兩大目標,依法探索推進涉漁自然資源產權化改革。2016年蒼南縣在大漁灣海域率先探索養殖用海有償使用,實施養殖用海二級承包,實現養殖海域所有權國有、經營權(發包權)歸屬集體、承包權歸屬養殖戶的“三權分置”,成功打造了養殖用海改革的“蒼南樣本”。目前,我省舟山市正在開展國家綠色漁業實驗基地建設,探索將灘涂和淺海等特定海域使用權優先確權給生計漁民,生計漁民可通過直接在特定海域建設海洋牧場,經營休閑漁業等獲取收益,也可通過分享特定海域經營權獲取財產性收益。涉漁資源產權化制度改革,對于完善海洋牧場經營體制,加快海洋牧場產業化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是創新金融支持方式。推動海洋牧場養殖主體逐步納入水產養殖互助保險試點范圍,針對海洋牧場生產方式效益顯著但養殖風險相對較高的特點,為養殖戶“量身定制”投保方案,風險保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今年省海洋產業基金正式成立,將海洋牧場建設作為重點支持內容,健全政府、企業、社會多方投入模式,加快我省海洋牧場建設進程。

盡管我省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對照農業農村部要求和兄弟省份先進經驗仍有差距。我們將認真貫徹本次會議特別是韓部長的重要講話精神,借鑒兄弟省市好的經驗做法,全面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全力打造海上浙江的藍色屏障和藍色糧倉。

率先建設人工魚礁大力打造海洋牧場

廣東省人民政府

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海洋與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導下,貫徹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國務院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開展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積極推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截至目前,全省共投入12億元,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8個、中央財政海洋牧場示范區22個,建成生態公益型人工魚礁區50座,投放報廢漁船88艘、混凝土預制件沉箱等礁體80530個,礁體量達4374萬空方,海洋牧場面積301平方公里。依托海洋牧場開展大規模增殖放流,投入各類資金逾3億元,放流苗種40.5億單位;帶動社會放生投入資金580多萬元,放生各類生物6800多萬單位。2017年我省強化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工作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延伸績效管理優秀。

三個特點

(一)在全國率先開啟以人工魚礁為主體的海洋牧場建設試點。早在1981年,我省在惠陽、南澳、深圳、電白、湛江等市縣開展試點工作,設計了包括船礁在內的魚礁10多種,共投放礁體4654個、18227空方。1985年,我省率先在珠江口和湛江廣州灣開展了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和墨吉對蝦增殖放流;1989年,在全省沿海地區推廣增殖放流。

(二)在全國率先以人大議案的形式推動大規模建設人工魚礁。2001年,廣東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決議》議案,決定用10年時間,省財政投入5億元,市、縣財政投入3億元,在我省近岸海域建設50座生態和準生態型人工魚礁。議案結案后,廣東建設人工魚礁的力度不變、政策不退、投入不減、扶持到位。2015年,省財政投資1.5億元,啟動了“大型人工魚礁示范區建設項目”。2017年,投入300萬元進行后續10年的全省沿海人工魚礁建設規劃。

(三)在全國率先開展養護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我省創建了珠海市萬山、汕頭市南澳島、汕尾市龜齡島東、遮浪角西、茂名大放雞島、陽江山外東、湛江遂溪江洪和汕尾陸豐金廂南共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依托河口、海灣、近岸和海島,建設了以人工魚礁、海藻場和經濟魚蝦類增殖放流為主的養護型海洋牧場3萬多公頃。

三大成效

(一)漁業資源恢復速度加快。我省以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為基礎、以增殖放流為補充的海洋牧場建設,有效修復了海洋生物棲息地,對海洋漁業資源的恢復和保護起到了關鍵作用,幼魚幼蝦繁殖量明顯加大,漁業資源恢復速度顯著加快。監測表明:海洋牧場魚卵和仔魚密度分別是建礁前的11~52倍和2~40倍,一些瀕臨絕跡或稀有的物種紛紛在礁區再現,礁區漁業資源生物種類比投礁前平均增加2倍、最高增加4倍,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8.7倍、最高提高27倍。

(二)海洋生態修復效果明顯。海洋牧場建設有效地改善了水環境質量,提升了水域生態功能,治理了海域荒漠化。投礁后礁區海域的生產力明顯增加,浮游生物密度增大1~9倍、多樣性指數提高7%~54%。投放人工魚礁還起到了凈化水質和減少赤潮發生的作用。監測評估表明,我省已建成的海洋牧場每年固碳7萬噸、消減氮6000噸和磷600噸,每年可產生生態效益212億元,占全國海洋牧場生態效益35%。

(三)漁民增收漁業增效顯著。海洋牧場建設推動了休閑漁業和增殖漁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發展,支撐了漁民轉產增收。調查顯示,海洋牧場海域漁獲物中優質魚類的比例明顯提高,海洋牧場每年直接經濟效益達7093元/畝,釣業漁船每艘每年增加經濟效益5~8萬元,全省海洋牧場每年增加漁獲量38萬噸。全省休閑漁業每年增加效益403億元,休閑漁業有效帶動其他關聯產業如餐飲旅游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工藝品業和商業投資等發展的直接收益超過4000億元。增殖放流工作,帶動了種苗的生產、運輸等關聯產業的發展,增殖放流后,各種作業類型的漁民年人均純增產6kg、純增收589元。

主要做法

(一)加強組織領導,構建推動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省、市、縣三級成立海洋牧場建設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沿海市、縣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沿海各市領導不僅參與人工魚礁的規劃論證、投放,還深入到施工現場檢查礁體質量。全面實施人工魚礁項目管理責任書和工程建設相關制度,按照崗位責任制和一級抓一級的原則逐級簽訂廉政責任書。按照“一礁區配置一艘執法快艇”的要求,依托漁政部門的力量,對礁區周邊實施常態化執法。全省人工魚礁建設形成了層層有領導、事事有人管的抓落實局面。以省長令等方式頒發《廣東省人工魚礁建設管理規定》,先后頒發《廣東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工作規范》、《廣東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技術規程》、《廣東省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技術指南》等一系列文件,不斷完善海洋牧場建設與管理規章制度,有力保障海洋牧場的合理布局和科學建設。

(二)科學編制建設規劃,充分發揮規劃引領和指導作用。先后出臺了《廣東省沿海人工魚礁建設規劃》、《廣東省水生生物資源增殖放流規劃》,對人工魚礁選址、礁體設計、工程施工、驗收、投放等作了明確規定,對增殖放流海域、種類、數量、運輸、放流、驗收、評價等作了明確規范,為我省海洋牧場高起點、高標準、專業化、智能化、智慧化建設明確了目標和方向。建立了“生物增殖效應最佳、流場造成效果最好、建礁成本比率最低”的人工魚礁布局模式,提出并應用了“高密度、生態型、多樣性”的人工魚礁設計與選型方法。

(三)調動社會力量,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借助廣東放生協會、廣東省瀕危水生野生動植物種科學委員會等群團組織,加強對社會放流放生活動的技術指導和監督。通過設立監督電話、投訴信箱、聘請當地漁民當監督員的方法,構建多層次的監督網絡,形成全民參與的大局面。探索村委會等集體性質單位、企業等民營單位承擔海洋牧場管理和維護工作的模式。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國家海洋日、全國放魚日、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等主題活動,借助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人民日報、中國漁業報、中國海洋報等中央、地方媒體,加強對海洋牧場建設工作的宣傳報道,做到報紙上有名、廣播上有聲、電視上有影。

(四)創新工作思路,依托科研院所為海洋牧場插上科技的翅膀。海洋牧場是一項科技含量高的系統工程,涉及水產資源學、魚類行為學、生態學、環境工程學、海洋動力學等多個學科門類。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省著名水產專家馮順樓先生就首次提出“海洋生產力論”,相關內參文章獲時任中央主要領導的批示。近年來,提出了“五個優先、五個結合”等海洋牧場建設新思路與新方法。“五個優先”: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海洋綜合開發示范點優先,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生態破壞嚴重急需拯救的海區優先,保護特殊海洋物種和海洋水產自然保護區建設優先,帶動相關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休閑漁業產業見效快的優先,試點先行與市、縣配套積極的優先;“五個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要堅持與海洋漁業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帶動相關海洋產業的發展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國土整治和修復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拯救珍稀瀕危物種和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相結合,人工魚礁建設與海洋綜合利用和依法管海用海相結合;在建設過程中加強“六個防止”:防止簡單化,海洋牧場建設應統籌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防止分散、不成規模;防止礁體損毀和移位,確保建設成效;防止重開發輕保護,制定規章制度加強管理;防止布局盲目性,做到科學合理布局,分步分期實施;防止只靠自然增殖,積極開展人工增殖放流,促進漁業資源的恢復。依托科研院所,成立了廣東省人工魚礁建設專家指導咨詢委員會和廣東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專業委員會,已建成國家級、省級水產原良種場及增殖站72個,形成了集現代海洋生物棲息地構建技術、海洋高效增殖技術、現代海洋信息技術、現代海洋管理理念于一體的現代化新型海洋牧場技術應用體系,相關技術成果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第十六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優秀產品獎、2017中國國際現代漁業暨漁業科技博覽會海洋牧場綜合利用突出貢獻獎。

(五)堅持陸海統籌,真正實現三產融合。海洋牧場建設過程中統籌了陸地休閑漁業基地與休閑旅游景觀、海上人工魚礁生態工程建設和海上休閑漁業開發。建設國家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8個、省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16個。特別是將惠州東山海、珠海廟灣和茂名電白放雞島海域打造成了全國領先、特色明顯,融生態海洋、綠色海產、休閑娛樂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高端休閑漁業示范區。

廣東雖然在海洋牧場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農業農村部的要求和兄弟省份先進經驗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省將乘著此次會議的東風,向兄弟省份學習取經,認真落實此次會議的精神,特別是韓部長的講話精神,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的勤奮,繼續埋頭苦干,以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開創新局面,奮力實現在海洋牧場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廣東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信息來源:中國漁業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青州市| 大足县| 任丘市| 平果县| 通辽市| 民和| 南京市| 华坪县| 芮城县| 太白县| 平遥县| 河池市| 将乐县| 渭源县| 兴隆县| 盈江县| 鄱阳县| 梅河口市| 衡阳市| 达孜县| 卢龙县| 靖边县| 顺平县| 泰和县| 宁安市| 栾川县| 沙河市| 苏尼特左旗| 东明县| 湟源县| 神农架林区| 华安县| 札达县| 宜都市| 且末县| 晋中市| 石楼县| 呼伦贝尔市| 和龙市|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