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資源短缺,從而,節水型漁業在北京興起。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張黎介紹說,北京市自2010年開始推廣節水型漁業,提出在養殖方式上進行轉變.
首先是開展標準化池塘改造,解決了傳統池塘的滲漏問題,有效減少了水資源浪費。據統計,北京市已改造標準化池塘8000-10000畝。而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引進和推廣,為北京發展節水型漁業開辟了新途徑。
張黎介紹說,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最早是從美國引進的,2013年6月,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相關人員赴江蘇省現場考察池塘跑道。2014年,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作為第一批試驗單位之一立項實施。
在試驗過程中,選擇養殖松蒲鏡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池塘循環流水養殖中,排泄物和殘餌的收集是關鍵技術,為此,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對兩種集污技術做對比試驗,確定吸式集污更有效。集污處理目前已達到全自動定時集污,可以根據餌料投喂量來決定一天集污的頻率,實現了漁業養殖過程中的智能化。
經過技術上的多次改進,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下決心推廣池塘循環流水養殖。目前,北京陸續安裝了17條跑道,并與河北、天津等相關部門合作,鋪設了數條跑道。
清塘換水,作為傳統池塘養殖的必需環節,在池塘循環流水養殖中不再需要,從而有效實現了節水提效。據測算,跑道中的水產品產量可達到原池塘養殖產量的2倍,土地利用率則降低一半,用水量降低一半,節水節地的效果凸顯。
在平谷區的400家水產養殖場戶中,苪朝利養殖基地的30多畝水面并不算大,但是,這個養殖基地的口碑卻上下相聞。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在北京舉行,而參閱部隊選定的水產品供應單位之一就有苪朝利養殖基地。
說起循環流水養殖,苪朝利大加贊揚。他介紹說,這一養殖方式不僅節約水資源,解決了尾水排放問題,而且畝產量提高到萬斤以上,效益很好。
苪朝利是個特別認真的養魚人,為了養魚,他考上了大連水產學院。養了20多年魚后,他聽說南方在搞池塘循環水養殖,就專程去看,然后就自己動手搞。在北京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馬立鳴科長的幫助下,苪朝利在一個只有7畝水面的魚塘中,建起3條推水跑道。基于1個跑道配2畝外塘的比例,苪朝利把一個跑道的產魚量由5萬斤減到2萬斤,運行后取得畝產魚過萬斤的良好收益。于是,苪朝利在另一口塘中又興建了3條跑道,并且引入機械化捕撈。目前,苪朝利養殖基地一年的魚產量已有20多萬斤。
養殖方式升級了,產量上來了,但銷售方式依然如故。苪朝利和許多場戶一樣,現在仍舊要靠魚販子上門收魚。苪朝利說,華潤超市的負責人士曾經來談過合作,但是,超市要求每天都有魚上市,而魚塘里的魚是集中出塘的,出塘銷售的時間只有1個月到2個月,從而無法滿足超市的供應要求。
對于京郊養殖戶來說,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并不容易被接受。據了解,在北京地區,1條跑道從安裝到整體設備配套的成本約在20萬元左右,投入較大。張黎認為,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在技術上取得了較大成功,但是,仍需上級部門在政策上認定該項技術是先進、環保的水產養殖,進而給予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