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航西北航道觀測海洋酸化 第八次北極科考將從上海啟程
從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獲悉,明天,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將乘坐“雪龍”號科考船從上海啟程,前往北極執行任務。此次考察包含多個“首次”:是我國首次環北冰洋考察,是“雪龍”船首次試航西北航道,也是我國首次執行北極業務化觀測任務。海洋酸化、微塑料等海洋垃圾、北極地區生物多樣性等,是此次科考的重點項目。
利用開冰期試航新航道
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領隊、首席科學家徐韌介紹,此次考察以“雪龍”船為平臺,將開展北極航道綜合調查以及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水文、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北歐海、西北航道、北極高緯度海區等重點海域進行業務化調查。科考隊共有96人,總航程預計為19000余海里,持續83天,計劃10月10日返回上海。
過去,我國北極科考大多走的是東北航道。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副領隊、“雪龍”船船長沈權告訴記者,這條航道靠近俄羅斯,商業運行十分成熟。與之相比,從加拿大北極區到白令海再到東亞的西北航道,海冰更多,“開冰期”較短,是一條多國正在開辟的新航道。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每年8—9月,西北航道會有一個多月的“開冰期”,“雪龍”船正是利用這段時期進行首次試航。一方面,為了考察那里的北冰洋環境變化情況;另一方面,進行航行評估,為我國商船未來試航“探路”。
改變慣例每年開展科考
除了海冰大幅減少,北冰洋酸化也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一個結果。據介紹,人為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進入海洋后,一部分會通過光合作用被吸收,叫作“匯”;另一部分未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則成為海洋酸化的“源”,引起了珊瑚礁白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與大陸近海相比,北冰洋的海洋酸化程度要低得多,但肯定呈上升趨勢。我們想通過此次科考獲得北冰洋酸化的數據,讓中國在全球治理上更有發言權。”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于5微米的塑料顆粒,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不亞于其他垃圾。作為一個前沿科研領域,科學家發現,微塑料分布于全球海域。北極海域的微塑料含量有多少是此次科考的一個項目。徐韌表示,國家海洋局已對我國近海做了10年的海洋垃圾監測,此次把監測目標鎖定為北冰洋,是為了掌握關乎全球治理的更多數據。“那里的海洋垃圾應該不是來自中國,但我們要采集數據、作出評判。”
據悉,今年是我國開展北極業務化觀測的第一年。今后,我國將每年進行一次北極科考。近年來,北極環境變化速度很快,數年觀測一次已趕不上變化。開展業務化觀測,將使我國在全球氣候變暖、環境污染治理等問題上擁有更大的發言權。(來源:中國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