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休漁結束,監管更嚴
近日,北緯35度至“閩越海域交界線”的黃海和東海海域桁桿拖蝦、籠壺類、刺網和燈光圍(敷)網等4種作業方式結束為期三個月的休漁,海洋捕撈部分開漁,漁船紛紛揚帆起航、出海捕魚,近海海域熱鬧起來。而離全面開捕還有一個月左右。
為進一步加強海洋伏季休漁中后期執法監管,農業部辦公廳和中國海警局司令部聯合發電,要求沿海各省區市抓住關鍵環節、針對重點時段,繼續保持執法高壓態勢,確保伏休秩序穩定。
“史上最嚴”休漁制度
今年,是我國伏季休漁的第22個年頭,也是全國實行統一休漁第一年。2016年底,農業部印發《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今年初,農業部又對海洋伏季休漁制度進行調整,被稱為“史上最嚴”休漁制度。
為更好養護海洋漁業資源,海洋漁業系統狠抓監管,將休漁執法作為全年工作重點部署推動。農業部制定印發了代號為“亮劍2017”的休漁執法專項行動。
今年休漁以來,全國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0余萬人次,海上巡查里程達80余萬海里,查辦違規違法案件2764起,取締涉漁“三無”船舶3010艘,向公安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00余起。
農業部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表示,休漁三個多月以來,漁業資源養護措施成效明顯。與公安、海警、工商等部門協作,強化伏休執法,開展幼魚保護行動,伏休秩序總體平穩;與沿海各省簽訂責任書,扎實推進漁船“雙控”和減船轉產,共減船4054艘,完成“十三五”減船總任務的20.27%;清理取締各類違規漁具3萬丈,拆解涉漁“三無”船舶3010艘。
據了解,“史上最嚴”休漁制度執行以來,今年上半年,我國海洋捕撈產量同比減少18%。
農業部表示,當前,一些地方重捕撈產量的觀念仍有待扭轉,預計年內,長江全面禁捕和漁民退捕轉產實施方案將出臺。
8大類海鮮“游”上餐桌
此次最嚴休漁期,讓海洋生態有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原本無魚可捕的東海,在今年開漁之后,生態資源有了恢復的趨勢,漁民們表示魚變多了。
“因為全面禁漁,開漁出海捕撈收獲頗豐,我們比去年同期起碼增加20%~30%的產量。”浙江省臺州市溫嶺石塘漁港大壩漁民潘新名表示。
海上的熱鬧帶來的便是水產市場的繁忙景象,各大水產批發市場一片繁榮。面對一大波新鮮海鮮來襲,海鮮價格有所下降,為吃貨們帶來了福利。
今年3月,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禁漁令”,規定大黃魚、小黃魚、鯧魚、帶魚、鮐魚、梭子蟹、龍頭魚、蝦蛄等8大類海鮮在5月8日~8月1日期間禁止銷售。而此次部分開漁,讓以上8種海鮮都可以“游”上市民餐桌。
除此之外,還有鰻魚、鴉片魚、大白蝦等海鮮將出現在市場上。
休漁結束,監管不結束
漁業資源要恢復,最忌憚的就是違規違法捕撈。隨著休漁期的逐漸結束,帶來的監管壓力也在逐漸上升,打擊非法捕撈力度不減。
從8月1日開始,東海和北海海域相繼開漁,南海海域(含北部灣)休漁期則將延續到16日。全面開漁日期將近,但已有部分漁民蠢蠢欲動,按捺不住偷偷出海捕撈,各地抓捕了多起非法捕撈漁船。
比如,廣東海警三支隊在休漁期攻堅專項巡邏監管行動中,共查獲違規作業漁船15艘,查處違規捕撈漁民50人;近日,浙江紹興水政漁業執法局開展夜間執法行動,一個晚上查處了9起電魚等非法捕撈行為;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海域,一艘非法捕撈的小漁船被海警、邊防、漁政三部門組成的聯合巡查組查獲。
為確保海洋伏季休漁制度有序實施,全國海警、漁政部門在伏休期間的執法行動中密切協作配合,根據各海區的實際情況,加強海警、漁政力量統籌和行動協調,持續加大休漁監管力度,形成高壓震懾態勢,全力保證休漁期最后階段海域休漁秩序。
“截至全面開漁,我們將堅持在海上進行巡邏檢查,防止出現漁船提前出海搶捕等違規情況發生,全力以赴維護好伏季休漁執行,并做到‘休漁結束,監管不結束’,站好2017年伏休監管的最后一班崗。”廣東海警三支隊隊長鄭太橋表示。 科學統計,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可捕撈量大約是800萬噸到900萬噸,然而實際的年捕撈量卻超過1300萬噸。盡管近年來休漁期制度不斷調整,但海洋捕撈仍然面臨著資源環境的強大壓力。
“近海漁業的過度捕撈問題是漁業資源發展不可持續的原因之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研究室副主任單秀娟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因此要控制近海捕撈量。
根據“十三五”漁船“雙控”制度和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的要求,到2020年,全國將壓減海洋捕撈機動漁船2萬艘、功率150萬千瓦,除淘汰舊船再建造和更新改造外,不新造、進口在我國管轄水域生產的漁船。國內海洋捕撈實行負增長政策,到2020年國內海洋捕撈總產量減少到1000萬噸以內,與2015年相比減少309萬噸以上。(來源:中國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