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油價補貼政策是國家重要的支漁惠漁政策之一, 2015年,國家根據形勢發展的新變化和新要求,對該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以2014年國內漁船油價補貼200億元,遠洋漁船油價補貼41.8億元為基數,在充分考慮了漁民、企業的成本壓力和油價走勢的情況下,“退坡”式逐年減少漁業直接生產成本補貼,將調劑出的資金用于漁業資源養護和漁業基礎裝備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經過兩年多的工作推動,漁業油價補貼政策改革實施工作初顯成效。
油補“退坡”資金逐年增加,補足了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資金短板。各地將資金用于支持漁業資源環境保護和修復、水產健康養殖、漁業安全和綜合保障以及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與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關的方向。據初步測算,2015-2016年油補“退坡”資金累計達到90億元以上,隨著漁業油補政策改革的逐步深入,“退坡”資金還會逐年增加。
減船轉產力度不斷加大,有效壓減了捕撈產能,養護了水生生物資源。政策調整后,國家將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中央財政補助標準提高了1倍,達到5000元/千瓦,各地從油補“退坡”資金中又給予了500-3000元/千瓦不等的配套補助,同時規定年度遞減,早減多補,晚減少補,甚至不補。這一雙補貼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各地漁民減船的積極性,減船需求超過預期,“十三五”減船2萬艘的目標有望提前實現。截至目前,沿海各省已減船4148艘、壓減功率34萬千瓦。部分內陸省份利用油補“退坡”資金支持內陸捕撈漁民減船轉產,也取得了較好效果。減船轉產作為降低捕撈強度的有效措施,將對養護水生生物資源起到積極的作用。
漁業設施裝備建設得到加強,為打好漁業物質技術裝備條件升級硬仗提供了保障。政策調整后的中央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有一半以上用于漁業基礎設施裝備建設,2016-2017年,共支持3369艘國內漁船和113艘遠洋漁船更新改造、105座沿海和內陸漁港建設、4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建設與創建、17個漁港動態管理系統、15個海洋漁船動態管理系統、179個漁業岸臺基站、2個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和4.6萬臺(套)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配備,以及3050只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推廣。這些支持方向,有的有效填補了中央財政在一些領域支持的空白,實現了零的突破,有的在原有基礎上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各地利用油補“退坡”資金,積極支持水產種業、水產養殖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漁政執法裝備建設等等。這些項目建成后,將大大提升我國漁業設施裝備水平和漁業安全生產保障水平,在修復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方面也將發揮積極的作用。(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