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資源是重要的戰略空間資源,海洋產業是上海重要的戰略新興產業,根據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國家相關要求,市海洋局、市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了《上海市海洋“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18年1月2日,《規劃》經市政府同意由市政府辦公廳印發?,F將有關情況解讀如下:
——明確1個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發展“四個轉變”要求,積極探索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拓展藍色經濟空間、提升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的同時,守住環境和安全底線,有效保護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提高海洋防災減災能力。
——圍繞2大發展主線
圍繞構建智慧生態的海洋綜合保障體系,《規劃》提出海洋事業未來五年發展主線為“保護優先、能力提升”。
——實現3項主要指標
《規劃》確定了海洋經濟、科技、環境、安全、資源、管理等6方面發展目標,其中海洋生產總值占比(30%左右),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12%)、一、二類水質面積占比(≥14%)等3項為主要指標。
——突出4個發展重點
一是突出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海洋經濟開發開放領域。二是突出海洋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海洋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三是突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舉,為建設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智慧低碳的宜居城市做出貢獻。四是突出海洋綜合管理能力提升。推動海洋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完成6項規劃任務
一是拓展藍色經濟空間,著力發展現代海洋經濟。開展上海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研究,優化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提升上海國際樞紐港對長江流域的服務能力。加快培育“兩核三帶多點”的海洋產業功能布局。優化海洋產業結構,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打造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排頭兵和主力軍。加強海洋經濟統計、核算和評估。全面開展第一次海洋經濟調查。
二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文化發展。制定促進科技發展的配套政策。瞄準海洋科技前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領先的海洋技術創新突破和成果,加強海洋管理和公共服務領域應用技術研究。推動海洋科技協同創新,加快培育海洋領域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中小學教育中充實海洋教育有關內容,積極支持和引導高等院校海洋相關學科建設,支持海洋文化公共服務項目和文化活動,提升海洋文化國際交流傳播能力,鼓勵和引導公眾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海洋宣傳教育和文化建設工作。
三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著力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推進奉賢、崇明、金山、浦東等海岸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海岸侵蝕監測,分類實施海島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全面開展海島基礎調查,積極實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對領?;c島嶼、具有特殊價值的島嶼及其周邊海域實施嚴格保護,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建立海洋生態紅線管理制度。加強海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站網布局,建設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室。建立海洋環境通報制度,將海洋環境狀況納入政府工作報告。
四是加強防災減災建設,著力完善海洋安全體系。著力構建立體化、多要素、全覆蓋的海洋觀測體系,加強重點海域、岸段和海島的海上浮標、綜合觀測平臺和觀測站建設。加強海洋預報預警能力,實施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逐步達到標準預報臺配置水平。增強海洋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建立完善市、區兩級海洋災害應急指揮機構和平臺,加強防災減災物資儲備基地建設。
五是集約節約利用海洋資源,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優化海洋資源配置,按照圍填海計劃管理和區域用海規劃管理制度,嚴格圍填海管理。優化配置和整合岸線資源,調控海洋開發布局和強度。加強無居民海島保護,有序推進海島資源開發。加強近海漁業資源保護。推進海上風能資源開發,積極支持海洋潮汐能、波浪能資源開發應用研究。積極參與深海大洋油氣和礦產資源開發,加強遠洋漁業國際合作和資源開發。
六是健全海洋管理體系,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強化區海洋管理機構職責,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完善海域海島使用論證、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和聽證制度,深化海洋工程安全質量監督機制,加快海洋管理綜合保障基地方案研究,有序推進相關涉海部門執法力量的整合,搭建以“智慧海洋”為總體框架的海洋信息化體系。(來源:中國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