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聯合國統計,在全球,魚類約占人類全部動物蛋白消費的17%。在最不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26%甚至更高。同時,海產品也是人類重要的收入來源。在全球,有近6000萬人從事漁業和水產養殖,有2億個就業機會與漁業領域直接或間接相關。
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將刊發最新報告顯示,自1950年以來,全球捕魚船隊數量已從170萬艘增加到了370萬艘。研究預計,到2050年全球捕魚船隊總量將再增加一百萬。CNN認為,技術進步是捕魚船隊數量激增的主要因素。到2015年,全球68%的捕魚船隊已經實現了機動化作業,這使它們出海時間更長,行駛距離也更遠。
但對海洋生物和魚群來說,這可能并不是一個好消息。過量捕撈勢必將加重本已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的負擔。聯合國海洋問題特使湯普森(Peter Thomson)和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秘書長Mukhisa Kituyi在2018年7月撰文表示,目前世界上近90%的海洋魚類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被完全開發、過度捕撈,甚至枯竭。
面對嚴峻的生態形式,很多國家都實施了各種保護措施,其中就包括大力資助可持續的水產養殖項目,而不是鼓勵更多的捕撈船隊。
例如《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5月7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該國商務部已宣布為22個項目提供1100萬美元的資助,以擴大美國海洋、沿海和五大湖水產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來自全美社會環境綜合中心、加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的三位作者指出,商務部的這一舉措除了保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外,更重要的是為了讓美國擺脫對進口水產品的嚴重依賴。文章認為,目前美國水產品至少有62%至65%依賴進口,而《赫芬頓郵報》在早前引用的數據則高達80%。
綜合來看,美國水產品嚴重依賴進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1976年通過的《馬格努森-史蒂文斯法》(Magnuson-Stevens Fisher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ct)是管轄聯邦水域海洋漁業的主要法律,目的是防止過度捕撈和保護環境。由于法律的良好執行,目前全美過度捕撈的魚群只占總數的15%。
第二,美國水產養殖業并不發達。據悉,在全球范圍內,一多半的水產品是通過養殖而不是捕撈獲得的。但目前美國對全球水產養殖的貢獻率不到1%。
三位作者還指出,在美國消費最多的四種海產品中,有三種 (蝦、三文魚和羅非魚) 屬于密集養殖的品種,其價格也比野外捕撈的價格低。進口的養殖海鮮有助于滿足美國對廉價海鮮的需求,尤其是在國內80%的消費者達不到農業部海鮮消費標準的情況下。
更重要的是,漁業的進出口貿易對就業有著較大影響。據美國商務部在2018年12月公布的《2016年漁業經濟數據報告》顯示,水產品的進口在2016年至少帶動了美國50萬人的就業。
那么,為了扭轉“海鮮逆差”,擁有3.3億人口的美國是否也要開始大力發展水產養殖了?我們拭目以待。(信息來源:中國水產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