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研究人員確定,在過去30年,阿拉斯加鱈魚在阿拉斯加灣的產卵時間變化長達三周,并將這種改變歸因于氣候變化和漁業捕撈的影響。
科學家解釋說,如果產卵群體來得太早,可能沒有足夠的食物;如果來得太晚,幼魚的生長時間就會被壓縮,缺乏競爭優勢。此外,由于大多數死亡事件發生在鱈魚出生后的頭幾周,因此產卵時間的變化將影響幼魚的存活率,這將直接影響到漁業捕撈兩三年后有多少魚可供捕撈。該研究的主導者,NOAA漁業生物學家LaurenRogers解釋說,為了有效地監測和管理鱈魚種群,管理人員需要了解是什么引起了產卵時間的變化。隨著全球海洋的持續變暖,需要了解氣候條件的變化如何與其他過程相互作用,比如漁業捕撈,進而影響了產卵時間。為此,Rogers的研究小組調查了阿拉斯加灣鱈魚在溫暖和涼爽時期的產卵時間以及年齡結構的變化。這項研究綜合了一個令人驚訝的32年時間序列的幼魚大小、年齡和豐度信息,這些數據得到了產卵群體性成熟數據的驗證,并與海上調查、實驗室實驗和年齡讀數數據相結合。利用這些數據,她的團隊能夠計算出氣候和年齡結構對產卵時間和持續時間的影響,并預測出水溫變暖和捕撈死亡率不同情況下的產卵時間。
研究人員強調,隨著時間的推移,捕撈會導致種群更低齡化、更小。一般來說,死亡率的增加降低了群體的平均年齡,如果大齡魚通過大小選擇性捕撈成為目標,這一影響就會得到加強。除了對年齡結構的直接影響外,漁業活動還可能通過捕撈繁殖群體的方式導致種群低齡化和小型化。Rogers表示,模型表明,與不受捕撈和氣候條件影響的種群相比,可持續漁業下的鱈魚平均產卵時間推遲7天,產卵季節縮短9天。這種變化可能會通過兩種方式導致幼魚與食物不同步:幼魚首次攝食與溫度驅動的浮游生物的生長脫鉤;幼魚進入生態系統的窗口減少,從而增加了與浮游生物生長不匹配的風險。Rogers希望把這個模型發展成一個實用的預測工具。如果能利用氣候和年齡結構數據預測未來3~4個月的產卵時間,那么這個預測可以用來確保調查的最佳時間與產卵高峰期相吻合。(信息來源:中國遠洋漁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