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緯度海洋生態系統動態調查中心(IDEAL)的一項調查顯示,生活在沿海地區的小型甲殼類動物將無法在水溫上升的趨勢下生存下來。它還警告說,這可能會影響它們的捕食者,他們將被迫尋找新的食物。
智利奧斯特拉爾大學IDEAL中心的科學家進行的實驗表明,在南極洲,端足類動物如常見的沙蚤,其對南極魚類的攝食至關重要,它們可能無法適應全球變化。這項研究是在南極科學考察(ECA)54框架內進行的,由智利奧斯特拉爾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所博士,IDEAL中心研究員Kurt Paschke主導。為了研究這些甲殼類動物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及其對其他南極物種的影響,Paschke博士、Luis Vargas-Chacoff博士、Alejandro Ortiz研究助理和水產養殖學科博士生Uach Julia Saravia共同進行了實驗,他們將端足類動物分別置于不同的溫度下。端足類是生活在巖石、礁石和藻類中的甲殼類動物。當冰層融化時,它們就會暴露在水的鹽度變化中。
在實驗中,IDEAL中心團隊選取了Gondogeneia antarctica,因為它們是各種動物的獵物,在南極食物網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在Bahía Fildes采集后,這些甲殼類動物分別暴露在2℃、
5℃和8℃的溫度下。在5℃和8℃的溫度范圍內,它們的新陳代謝增加,表明有很大的壓力;而在11℃的溫度下,沒有一個能存活一整天。研究人員還對甲殼動物和南極魚類進行了比較。Paschke表示,端足類動物比魚類更敏感(尤其是端足類的主要捕食者真裸南極魚(Harpagifer antarcticus))。魚類能在11℃下耐受10天,而所有端足類動物均死亡。同時,研究人員發現低鹽度和高溫的結合對物種有很大的影響。對小型動物來說,溫度升高、冰層融化和淡水攝入條件都會變得極具挑戰。因此,南極生態系統的上層食物網也可能受到影響。以這些端足類為食的動物在全球氣候變化中可能會遇到更多問題,需要其他物種的替代。(信息來源:中國遠洋漁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