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O的一份新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魚類產量達到了1.71億噸的峰值,水產養殖占47%;如果不包括非食物用途產量(魚粉和魚油),這一比例則為53%。
這份名為《全球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狀況》的出版物依據2016年的數據,強調了漁業捕撈和水產養殖對數百萬人的糧食、營養和就業至關重要,其中許多人依此維持合理的生計。2016年,全球漁業捕撈量(海淡水捕撈合計)為9090萬噸,與前兩年相比略有下降。2015年海洋捕撈量為8120萬噸,2016年為7930萬噸。秘魯和智利的鳀魚(Engraulis Ringens)捕撈量由于受厄爾尼諾的影響很大,減少了110萬噸。漁獲量下降影響了64%的25個主要捕魚國,而其余170個國家中只有37%受到影響。報告指出,自1980年代后期以來,漁業捕撈相對穩定,水產養殖一直是人類消費持續增長的主要來源。
2016年,全球水產養殖產量(包括水生植物)為1.102億噸,首次銷售價值約為2435億美元。根據從一些主要生產國獲得的信息重新估算的首次銷售價值比先前估計的要高得多。總產量包括8000萬噸的食用魚(2316億美元?)、3010萬噸的水生植物(117億美元)以及3.79萬噸的非食物產品(2.146億美元)。報告強調,水產養殖對全球漁業的貢獻不斷增加,從2000年的25.7%上升到2016年的46.8%。2001-2016年,水產養殖的年增長率為5.8%,持續高于其他主要糧食生產部門,但不再有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高增長率。與此同時,FAO的初步估計表明,2016和2017年的人均漁業產品消費將進一步增長,分別約為20.3公斤和20.5公斤。消費的增長不僅受到生產增長的推動,還受到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減少浪費、更好利用、改善分配渠道和需求增長,這些因素與人口增長、收入增加和城市化有關。(來源:中國遠洋漁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