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帶魚室內養殖有望取得歷史性突破。日前,在浙江省舟山市水產研究所養殖池內,來訪者看到游弋自如的帶魚,背鰭飄逸如綢,三角形的頭上長著一雙亮眼。這些難得一見的活帶魚,經過2個多月的養殖,幼體已從20厘米長到40厘米,這標志著帶魚室內養殖的初獲成功,為帶魚的人工繁育創造了可能。
東海帶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并與大黃魚、小黃魚、墨魚一起,被稱為東海四大著名海產。但由于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原因,海洋漁業資源逐步退化,舟山市海洋漁業統計報表顯示,舟山市帶魚產量最高年份是2001年,為21.57萬噸。去年為12.09萬噸。近年來盡管采取了休漁期、劃定保護區等措施,但帶魚資源的恢復速度并不理想。
為此,有關方面開始研究人工養殖。目前,大黃魚、小黃魚、墨魚都已在人工繁育技術上取得突破,但帶魚的情況比較特殊,當它被捕撈離水后,因外界壓力突然變低,會迅速死亡。因此,國內一直沒有人工養活帶魚的記錄。
舟山市水產研究所從去年開始謀劃帶魚人工養殖,主要方法是通過觀察海上網箱,在上半年三四月份及時捕捉自動游進網箱的帶魚苗,把它們運到研究所養殖池內。去年曾捕捉到幾十條帶魚苗,但運到目的地時已經夭折。
2017年,該所科研人員改進了運輸器具和方法,終于使300多條帶魚苗成活下來,成活率約50%,從而實現了從大海到人工飼養環境遷徙的重要突破。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已從兩個月前的20厘米,長到了現在的40多厘米。如果順利,明年2月份,這批帶魚將進入性成熟期。
“如果能養到明年2月,下一步就可以實施親體授精了。”舟山市水產研究所科研部副部長李偉業說,為鑒定帶魚品種,他們已邀請了上海相關機構和浙江省的魚類專家,進行DNA測序和技術鑒定。
另據了解,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從2013年起,也開展了東海帶魚育苗科研項目,并取得一定成果。2015年秋季,該所研究人員用性腺成熟的帶魚,在海上進行人工受精,把受精卵移到室內,育出的帶魚苗成活了8個小時。(來源:中國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