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上海經信委官方微信,法國達飛輪船(CMA-CGM)近日分別與滬東中華集團、上海外高橋造船公司簽署了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意向書,訂單共計9艘22000TEU級雙燃料動力集裝箱船,每艘造價最高可達1.6億美元(人民幣約10億元),9艘船的總訂單額達到了約96億元人民幣。這方唱罷那邊登場,據貿易風最新報道,MSC即將在韓國建造11艘超大型集裝箱船,總計花費將達到15億美元,但是估計不會使用LNG燃料主機。

有知情經紀人透露,MSC已經接近與三星重工簽訂6艘22000TEU集裝箱訂造合同,而剩余的5艘應該會交予DSME。
知情經紀人表示,“該筆交易幾乎已經成定局?!?/p>
如上所述,MSC恐將不會使用LNG燃料主機,而將使用安裝脫硫裝置的方式來滿足IMO2020限硫規定。而信德海事網也確定得知了這11條船舶的主機機型。
報道指出,MSC在集裝箱船舶建造上所使用策略與其在郵輪業務完全不一樣,該公司在發過建造的2艘20萬gt郵輪都趨向于選用LNG燃料主機。
由于船廠方面已經與MSC簽訂嚴格的保密協議,所以船廠方面并未有做相應的評論。
經紀人表示,這些船舶的造價大約為1.45億美元每艘,其中包括500萬美元的脫硫裝置費用。
此外,據一位業內知情人士了解,MSC還正在與船廠接觸準備對旗下的多艘14000TEU的船舶進行加長改造,使得最終最大載箱量能夠達到17000TEU。
他表示,原本這一批船建造于2009年-2013年之間,后服務于亞洲-地中海航線。MSC期望能夠將本次業務打包進行,但是目前僅與韓國方面的大船長進行了聯系而暫時未與中國方面的船廠聯系。
就在近日,馬士基集團CEO施索仁被問及對CMA CGM準備購買9艘22000TEU的船舶看法時,他拒絕對此作出評論,但其表示如果今年和2018年,不再有更多的新船訂單,集裝箱運輸業將會受益。但施索仁說到,不得不承認隨著新船造價的降低,新船的訂單將會增加。
施索仁認為,新船的訂單將會受到需求增長的驅動。自2015年第三季度以來,沒有一艘大型船只被訂購,馬士基航運也不希望在今年或明年訂購新的大型船舶。
但是加入上述MSC11大船真的定下的話,那么剛剛賣掉石油業務也有可能會接下來賣掉其他能源板塊業務的手頭現金寬裕的馬士基真的能坐住嗎?而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要知道就目前為止那么集運業的未來將會是怎樣?
而如果MSC11艘大單真的落在韓國,那么前幾天媒體所報道的韓國船廠大單被搶,感受到切膚之痛后,我們中國某些船廠這次是不是也會感受到切膚之痛呢?(來源:中國海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