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曄
每年11月至春節前后,是東海大黃魚的上市季。上世紀60、70年代,市民餐桌上的咸菜黃魚豆腐湯、紅燒大黃魚等,用料大多是東海野生大黃魚。但受濫捕和環境因素影響,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東海野生大黃魚已不成漁汛,漁民捕撈基本靠運氣。漁民一旦撈到野生的,每斤價格多在1000元以上,極難得撈到四五斤重的,其價格更是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目前,市民在菜場所購的大黃魚,多為近岸人工養殖的,與真正野生大黃魚在口感上差距還是很大的。
不過,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第三屆深遠海養殖技術發展國際研討會上獲悉,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的科學家團隊從2013年起,嘗試在福建、浙江等海域為大黃魚搭建“深海別墅”。這些“別墅”多建在距海岸30公里遠、水深10米以上的深遠海海域。這種深遠海養殖方式,與挪威三文魚養殖十分相似。由于大黃魚在多浪、空間更大的環境中生長,口感已十分接近野生。
探索“接力式養魚”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王魯民說,6年前,他帶領專家團隊,在浙江臺州大陳島海域逐步搭建起4個深遠海大型坐底圍欄式大黃魚養殖設施,每座設施面積在1至2萬平方米,加上10米水深,單座設施的體積可達10萬立方米以上。在大陳島,研究所探索“接力式養魚”——由于福建海域冬日水溫較高,更符合魚苗生長習性,科學家團隊先在福建海域將魚苗養至半斤,隨后再轉移至大陳島,讓大黃魚在大型圍欄設施中再待上8個月,成長為商品魚,重量達1斤以上。
深遠海養殖設施成本、管理成本均較高。養殖設施還必須抵御風大浪急的惡劣外部環境。經不斷科技攻關,目前大陳島的深遠海養殖圍欄已能經受臺風考驗,包括今年的“利奇馬”臺風。據介紹,近岸養殖大黃魚的市場售價一般在18—20元/斤,而深遠海養殖的大黃魚每斤多在80元以上,多由經銷商在網上銷售或直供中高端餐飲企業。
深遠海養殖網箱開始試養
如何讓養殖大黃魚的口感更接近野生,上海科學家們仍在探索。事實上,野生大黃魚更習慣在海面以下50米處生活,因此東海水產研究所又在研究深遠海智能化升潛控制網箱。這種網箱用錨固定在離大陸岸線幾十公里、水深30—50米海域,通過岸上室內智能控制,可調整網箱在水中的高度,遇臺風天還能下潛到10米以下更深水域。據透露,目前兩臺新版本深遠海養殖網箱已在福建海域進入裝備過程,即將開始試養,預計明年可少量上市,每斤價格或超百元。
第三屆深遠海養殖技術發展國際研討會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主辦,獲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支持,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聯合承辦。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2019年10月22日,第07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