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曄)昨天,上海市長江口放流鰻鱺親體2000余尾,其中6尾標志PAT衛星跟蹤標志,旨在揭示鰻鱺繁殖行為之謎。
鰻鱺俗稱鰻魚,是我國農業農村部推薦的主導養殖品種,我國鰻魚養殖產量約占全球總產量的80%。鰻魚亦是我國重要出口創匯品種。鰻魚屬典型長距離洄游魚類,其生活史復雜,成長于淡水,但在海中繁殖。鰻魚親體是指有生殖能力的鰻魚。我國長江口是鰻魚親體降河入海、鰻苗溯河洄游的必經通道。每年3、4月份,鰻苗成長成透明玻璃狀(即玻璃鰻),并集中于長江口等區域。
但鰻魚不同于大黃魚、中華絨螯蟹等可進行人工繁殖,鰻鱺魚苗的人工繁殖技術是國際上一直未完全攻克的難題,當下鰻鱺養殖業的種源全部來源于天然野生苗種。近年來,我國各地對鰻苗進行“掠奪式”捕撈,導致鰻苗天然資源幾近枯竭。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幾乎所有主要河口都能捕撈到大量鰻苗,而現在僅限福建省沿海水域和長江口水域能捕撈到較多鰻苗,其中長江口占我國鰻苗總捕撈量的70%以上。2014年,日本鰻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瀕危物種,列入紅色名錄。與此同時,在《華盛頓公約》(CITES)框架下,國際上對于保護鰻鱺資源的呼聲日益高漲,保護鰻鱺資源已成為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隨著野生鰻苗資源日益稀缺,鰻苗市場價格一路走高,被稱為“水中軟黃金”。去年4月,警方在靖江破獲一非法捕撈鰻苗團伙,該團伙僅用一年時間就非法捕撈鰻苗11.8萬條,獲利上千萬元。
據悉,此次2000余尾鰻鱺親體增殖放流,旨在有效增殖天然水域的鰻鱺繁殖群體數量,其中有6尾鰻鱺親體被標志PAT衛星跟蹤標。PAT衛星通訊標志是國際先進標志跟蹤技術,通過標志內置感應器測定并存儲被標志動物洄游路線上的三維空間數據,以及水溫、鹽度、水深等環境因子數據。6尾攜帶PAT衛星跟蹤標志的鰻鱺親體身上都掛有一個浮標囊,鰻鱺親體從江入海,60天后標志將自動脫落并浮出水面,相關數據即可通過衛星傳輸至實驗室,由此查明鰻鱺成鰻下海產卵的洄游路徑,為突破鰻鱺全人工繁殖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稿件來源:《解放日報》,2019年12月05日,第06版: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