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国产精品夜夜夜,国产色婷婷在线,欧美人交a欧美精品

媒體報道

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媒體報道 > 正文

中國科學報:中華鱘“零產卵”警報

發布時間:2017-01-10

工作人員正在救治受傷的中華鱘

 

《中國科學報》 (2014-11-14 第4版 深度)

■本報記者 彭科峰 實習生 張孟梟

10月下旬,秋風漸冷,江水蕭瑟。徘徊在長江口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魚類資源監測船,結束了最后一次大范圍搜尋,再次黯然而歸。    

今年5月至今,經過近萬平方公里的持續監測,一尾野生中華鱘幼魚都未出現在監測視野中。而在去年秋冬,上游產卵場的監測也一無所獲。

研究人員據此判定:2013年,野生中華鱘在長江流域沒有進行自然繁殖。    

“零產卵”敲響了警鐘。這是否意味著,這種大型溯河洄游性魚類,在地球上繁衍了1.4億年的最古老魚類,會像白鰭豚一樣就此消失?    

野生中華鱘是否滅絕,爭議尚存。但不可否認,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水生環境的變化,它的處境已岌岌可危。未來,如何拯救中華鱘,將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意料之中的“意外”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一份報告指出,由于受生境消失、環境污染、航運和過度捕撈等諸多因素影響,長江中華鱘的資源量在不斷下降。目前,閩江、珠江、錢塘江和黃河的中華鱘種群已經絕跡,長江種群是唯一還有分布的中華鱘種群。    

然而,長江中華鱘的資源量仍在不斷銳減。2010年,中華鱘就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國際極危物種。    

因此,對于此次長達數月的搜索結果,科研人員并未感到多么意外。   

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研究員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該所每年都在長江口對水生生物資源狀況進行常規監測,中華鱘一直是監測重點。“我們有20余人參與年度監測,從5月開始一直到10月,監測范圍覆蓋整個長江口區,采用流動監測點和固定監測點相結合的方式,重點監測站和一般監測站的采樣點加起來有接近20個。”    

監測船、固定和流動監測站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監測網絡,能夠根據數量分析判斷中華鱘產卵和資源量的變動情況。    

長江口有一萬多平方千米的面積,接近整個北京市(連同郊縣)的面積。在這么一個廣闊的區域,竟然一尾中華鱘的幼魚都沒有看見。這一結果不得不令人惋惜。    

為什么對中華鱘的監測只針對幼魚?據莊平介紹,其實,每年監測期間,也偶爾會遇到成熟的大魚從海中洄游到長江葛洲壩產卵場。此次之所以不對大魚進行監測,主要是因為成熟的中華鱘入江比較分散,監測難度太大。    

同時,在每年的監測過程中,科研人員都會發現并救治一些因誤捕、船槳擊打而受傷的中華鱘,其中有些魚傷重而亡,但大部分都能夠及時施救并最終放歸。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抵達上游產卵場產卵,次年春天幼鱘漸次降河,5~8月幼鱘出現在長江口一帶,9月以后,體長已達30厘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入海培育生長。在海中長大到性腺成熟,再洄游到自己的出生地。    

千里尋根,始終在長江繁衍后代。正是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而如今,洄游到“故鄉”的鱘魚,卻沒能順利產下后代。    

“去年零產卵,既是出乎意料,又是意料之中。”莊平這樣向記者解釋今年的監測結果,語氣中帶著無奈。    

從每年的監測情況分析,科研人員感覺到中華鱘的生存狀況日益惡化,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然而“零”結果,也是繼葛洲壩截流(1981年)零產卵后,32年來首次未監測到中華鱘自然產卵。    

今年7~8月,水科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在江蘇常熟附近的長江口,對經此回歸大海的中華鱘幼鱘進行監測,結果一無所獲。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也表示,自管理處2004年開展中華鱘幼鱘資源量監測以來,資源量持續下降,今年的監測結果首次為零。    

這些監測均佐證了零產卵這一事實。    

那么,逐年降低的趨勢是不是意味著中華鱘再也不會在長江產卵?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其種群數量無法得到補充?諸多疑問,有待科學家進一步監測分析。    

原因錯綜復雜

回顧過去的科考數據,更加令人嘆息今日中華鱘的窘況。    

上世紀70年代,長江里的中華鱘繁殖群體能達到1萬余尾,葛洲壩截流的80年代,驟減到2176尾,2000年僅有363尾,目前估算只剩57尾。而今年監測結果為“零產卵”,這是否意味著野生中華鱘已走向消亡?    

“必須指出,零產卵是一個極為不好的現象,但是說趨近于消亡還有失準確。”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研究員劉煥章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去年沒有產卵,并不能代表物種的消亡,今年以及明年的產卵情況都還沒法預測,需要進一步監測。    

長江水產研究所瀕危魚類保護組組長危起偉也表示,一年沒有監測到產卵就表明物種已經滅亡的看法是不科學的。“對于中華鱘這種壽命長、世代多,絕對繁殖力又比較強的物種,隔年產卵也有可能延續種群。”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中華鱘目前正處在自然棲息地少、種群小的尷尬境地,零產卵意味著中華鱘在自然條件下不是每年都能繁殖成功,如果未來幾年情況依舊沒有改善,可能野生中華鱘就要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    

危起偉同時指出,目前中華鱘的物種特征沒有改變,生殖繁衍的習性等也沒有發生變化,零產卵的罪魁禍首是環境的變化。    

中華鱘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類,最長命者可達40歲。成鱘可達4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又有著千里洄游的耐饑、耐勞能力。到底是什么原因讓這種生命力如此頑強的魚類走到了滅絕的邊緣。    

來自多個科研機構的專家認為,葛洲壩截流前,中華鱘的產卵場廣泛分布在長江上游涪陵至金沙江下游約600公里的江段。1981年,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截流,阻斷了長江中華鱘的洄游通道,原來分布在葛洲壩以上江段的產前棲息地和產卵場無法被利用,這就逼迫中華鱘在葛洲壩下游尋找新的產卵場。    

所幸的是,截流第二年,成年中華鱘開始在葛洲壩下游約70公里處產卵,并逐漸穩定下來,新“產房”由此形成。但新的產卵場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大不如前:面積僅為葛洲壩截流前的5%,而水文條件也一落千丈。    

據介紹,中華鱘對產卵場的要求一直很高。其產卵場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首先江底要有卵石,且卵石必須有縫,因為中華鱘有逃避敵害的本能,卵必須產在石頭縫里以逃避敵害。其次是要有體外受精的條件,如果江底很平坦,受精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中華鱘喜歡“下游是灘,上游是潭”的地形。這種水文條件下會形成很多回流水,流動紊亂,形成天然的攪拌器,精子、卵子在紊亂的水流中接觸時間較長,容易受精。最后,受精卵的成熟需要硬化河床,如果都是泥地沙地,受精卵會在泥沙中窒息死亡。    

除了對產卵場的苛刻要求以外,中華鱘對水溫的要求也“與眾不同“。 劉煥章分析認為,水溫的影響很可能是今年零產卵的重要原因之一。    

長江流域很多魚類都是在春天產卵,夏天育肥,而中華鱘則是秋季產卵的魚類代表。和別的魚類不同,中華鱘要在水溫低于20攝氏度才利于其性腺發育,通常最適應產卵的溫度是18攝氏度。    

長江是東亞季風氣候河流,夏天氣溫高,冬天氣溫低,四季明顯。葛洲壩修建前,長江通常在九十月份水體溫度就可以達到18攝氏度,鱘魚就可以順利產卵。而葛洲壩、三峽等大規模水利樞紐修建后,水庫蓄水量十分巨大,加之水的比熱容高,導致滯溫效應明顯。在三峽工程蓄水前,宜昌葛洲壩下游中華鱘每年有兩次繁殖活動;三峽工程蓄水后,中華鱘每年僅有一次繁殖活動。    

“上游梯級電站太多,水體溫度條件還在不斷惡化。”危起偉指出,只要是深水水庫都會有滯溫效應,而長江上游的水庫蓄水后都會排到三峽水庫,滯溫效應就會疊加,不單是鱘,所有受到水溫影響的魚類都只能默默“承受”。    

如今,在每年九十月份的長江里,中華鱘正在發著“低燒”。中華鱘產卵場的水溫有時候甚至到12月份才能降至18攝氏度。而2013年夏季,長江上游氣候異常,水溫相較往年偏高,中華鱘的產卵很可能因此受到了極大影響。    

專家認為,中華鱘整個種群個體數量少,沒有足夠多的個體數量作支撐,使得每一個產卵期對其物種的延續性都顯得尤為重要。而“不達標”的水溫,逼迫中華鱘在接近20攝氏度的水溫條件下產卵,而中華鱘此時性腺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產卵數量少,卵子質量差,必然影響到種群的未來。    

那是不是說,受“水溫周期”的影響,中華鱘的產卵期向后推移幾個月就可以了?危起偉告訴記者,事情遠不是這么簡單。    

事實上,除水溫周期外,中華鱘的繁殖還受到自然季節性變化的“光周期”影響,光周期每年基本不會發生什么變化,這就相當于中華鱘體內的“生物鐘”。當水溫周期和光周期同步的時候,中華鱘就能順利產卵,而這個同步一旦被打破,就會讓中華鱘體內生物鐘紊亂,在這樣的條件下產卵就變成了不現實的事情。    

危起偉介紹,2013年“生物鐘紊亂”很可能就是導致零產卵的因素之一。“如果自然環境條件不能得到進一步改善,每年的氣溫都和光周期不同步,那中華鱘肯定每年都產不了卵,物種就滅亡了。”    

而且,除了產卵場、水溫等因素外,沿江河口的捕殺,也使幼鱘資源損失嚴重,因環境污染而造成幼鱘死亡的比率也在不斷增加。外來物種入侵,大功率游輪產生的聲波等均會對中華鱘的種群延續產生不利影響。    

然而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呈現悲觀的一面。據WWF中華鱘研究工作者推斷,2014年長江流域的氣候條件有利于中華鱘的繁殖。所以,2014年的監測數據十分重要,如果仍然沒有在2014年和2015年監測到野外中華鱘種群的繁殖行為和幼鱘,那么長江的水文環境是否還適合中華鱘繁殖將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迷惘與希望交織

按照現在的水體環境,中華鱘的消逝可能無可避免。那么,能否通過人工干預的手段拯救中華鱘?    

近年來,人工養殖技術日趨成熟。之前人們已經通過人工養殖技術從生死邊緣挽救了朱鹮等瀕危物種。于是有人開始轉向通過人工飼養的方式為中華鱘打造一個未來。不過,在許多人看來,人工養殖終非長久之計。    

“人工飼養的中華鱘個體數目比較有限,從遺傳多樣性的角度看,長期下去會造成種群衰退。”盡管這種不利影響可以想辦法減緩,但劉煥章認為,目前的科研進展還遠遠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同時,對于一個物種來說,最好的繁殖方式無疑是自然的延續,人工繁殖只能作為一個補充和挽救措施。只有在外界環境變化巨大的時候,通過人工養殖能夠保存一部分個體,之后再通過繁殖使其種群恢復,最終目的還是要“放魚歸水”。    

除此之外,更為嚴重的問題是人工飼養的中華鱘“身體素質”根本無法和野生鱘相提并論。通常,野生成鱘可以達到400~500斤重,而“家養”中華鱘很少有超過200斤的個體。    

“成長空間限制了中華鱘的發育,可是要打造長江一樣的養殖條件談何容易!”莊平對此倍感無奈。他強調,人工飼養,就要模擬產房,雖然理論上可行,但是實踐難度非常大。人工飼養的中華鱘沒有接觸過海水,不具有洄游的特質,已經不能再稱為傳統意義上的中華鱘了。    

真正的中華鱘必須要經歷洄游的過程,使之在自然界中成長,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善物種生存現狀。此前,我國已進行多次人工放流,讓中華鱘幼魚回游江海。    

劉煥章強調,中華鱘自然繁殖的規模正在下降,人工放流的作用有限。人工放流的魚苗太少,能否適應自然環境還很難下定論。    

“放流是必要的,但現在都是用子二代進行放流,這就不合適了。野生中華鱘通過人工飼養所繁殖的下一代稱之為子一代,子一代再繁殖誕生子二代。”危起偉介紹,子二代的基因庫較小,很多都是近親交配的產物,這種中華鱘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抗病能力、存活率等都比野生的弱很多,如果子二代進入自然種群進行自然交配,對其種群繁衍其實并不一定是好事。然而我國自2008年以后沒有批準捕撈中華鱘,沒有野生鱘就無法繁殖子一代,所以放流只能用子二代。    

現實雖然帶著幾分無奈,但可喜的是,我國仍有許多科研機構和科研工作圍繞拯救中華鱘展開。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就是為之努力的科研機構之一。研究所現在正在做中華鱘自然繁殖的監測工作,著眼于中華鱘繁殖的規模、環境條件等問題的對策研究。科學家希望,通過對“零產卵”這一標志性事件的綜合分析,能在最短時間內理出頭緒,找出關鍵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東海水產研究所則將繼續關注長江口一帶中華鱘的生存狀況,重點保障其餌料充足和洄游通道暢通。    

此外,WWF相關專家也表示,將繼續開展長江水生生物,特別是珍稀物種如中華鱘等的保護、宣傳等工作。他們將積極探索上游梯級大壩和三峽大壩的聯合調度方案,在充分考慮防洪、發電、航運和環境保護的同時,減少大壩對生態系統的影響,致力生態調度方案的完善。

“為了減緩水利工程的影響,應該采取生態友好型的調度方式,確保長江環境流。使調度產生的環境流在水量、水質、水溫以及時空分布等方面滿足魚類資源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的需要。”劉煥章強調。

危起偉認為,在未來的工作中,應將保證中華鱘不滅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保護好人工種群的活力。“一方面要加強自然種群檢測,促進種群繁殖,另一方面要控制任何形式的捕撈與傷害。”    

在危起偉眼中,有“鱘”,才意味著有將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宿州市| 临安市| 治多县| 长春市| 贵阳市| 格尔木市| 安陆市| 兴国县| 晋州市| 嘉义县| 贵南县| 马山县| 札达县| 巍山| 阳春市| 巴林右旗| 夏河县| 分宜县| 新乐市| 军事| 吕梁市| 崇阳县| 博爱县| 靖边县| 喜德县| 丽江市| 南昌市| 平潭县| 佳木斯市| 博乐市| 蒙城县| 屏边| 定安县| 绵竹市| 桃源县| 信丰县| 徐汇区| 施甸县| 周宁县|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