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清晨6點多,山東省日照市九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的海馬養殖車間里已經熱鬧起來,七八個工人正有條不紊地對養殖了4個多月的線紋海馬進行捕撈、稱重、打包、充氧。一個小時之后,這些小海馬將搭乘飛機前往福建安家落戶。公司負責人張曉告訴記者,這批“小種馬”體長7~8厘米,再養兩個月就能產仔。談到海馬市場前景,他坦言還看不太清,有好幾道溝坎要過。
海馬是我國的特色中藥品種,有“海中人參”之譽。隨著全球資源急劇下降,現在海馬屬所有種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野生資源已被禁止利用,影響了很多重要中成藥的生產。因此,養殖海馬成了破題的關鍵。
近年來,我國科研工作者突破了親海馬培育、幼苗養殖、餌料投喂、病害防控等技術瓶頸,建立了多種高效生態養殖模式。截至今年5月,全國海馬養殖企業超過300家,預計今年全國養殖產量將突破100噸。
優化繁殖環境:讓海馬爸爸多“懷孕”
養殖海馬第一關,就是如何實現海馬的人工繁育。
在自然海域中,海馬分布十分稀少,對伴侶的選擇又很苛刻,光是求偶就需要幾天的時間。一旦求偶成功,繁殖期便不會分開。每年的5~8月是海馬的繁殖盛期,雌海馬會將自己的卵子排入雄海馬的育兒囊,讓其“受孕”,撫育產仔的任務由雄海馬全權負責。
“常規魚類是把精子和卵子排在水里面,受精卵數以萬計。但雄海馬每次‘受孕’僅有幾十到幾百尾。”怎么讓雄性海馬多“懷孕”呢?早在2007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張東就開始著手研究海馬的人工繁殖。
大家都知道,生物體內都有一座神奇的“生物鐘”感知世界。研究人員試圖通過控制養殖基地光照變化及海水溫度、鹽度、酸堿度等因素,長期模擬并維持繁殖季條件,調節海馬的“生物鐘”,延長其繁殖周期。但研究人員發現,雖然繁殖期能夠延長,但許多雌海馬的卵子無法排進雄海馬的育兒囊,產仔率并未顯著提升。
研究人員的視角又開始轉向海馬的行為學觀察。他們發現,自然狀態下,雄海馬會追求比自己體型略小的雌海馬,如果相互心儀,兩只海馬會追逐纏繞,翩翩起舞。待動作協調之后,雌海馬的泄殖孔會對準雄海馬育兒囊口,卵才能順利進入其中。這個過程一旦被打擾,交配成功率就會大大降低。
癥結找到了,難題迎刃而解。記者在山東省青島清源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馬育繁推基地看到,跟過去混放在一個大養殖池里的情況不同,現在每對海馬都有單獨的繁殖桶。該公司自2008年開始研究海馬繁育及養殖工藝技術,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人工繁育流程,每年還會挑選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個體規格大的海馬留種,并定期引入外來的海馬親本在場內進行交配繁殖,防止種質退化。
去年6月,該公司“膨腹海馬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通過了專家現場驗收,共保有親體2.43萬尾,規模化培育苗種數量達125萬尾。
探索養殖模式:讓海馬寶寶健康成長
談起自己養殖海馬的經歷,37歲的張曉滔滔不絕。野生海馬禁止捕撈,但中藥材和觀賞魚市場對海馬的需求十分旺盛,這讓他看到了商機。他一路摸著石頭過河,歷經坎坷,如今總算入了門。
2021年,張曉花費40萬元購買了2000尾親本膨腹海馬進行繁育、養殖,當年四五月份就成功產出3萬~4萬尾小海馬。原以為致富路就此打開,但沒想到接下來的轉折讓人措手不及。
“一開始什么也不懂,不會分辨開口餌料的好壞,也觀察不出來生病海馬的異樣,每天都死很多。”張曉苦笑著說,出了兩批海馬苗,2000尾親本就只剩下了18尾,第一批產出的海馬苗也只剩下5000尾——但就是這批“堅強”的小海馬給了他翻盤的機會。
2023年,張曉與張東結識,在張東團隊的系統指導之下,他從水質調控、環境控制、餌料種類及養殖模式等多方面進行了提檔升級。
一系列改良后,公司步入正軌,又引進了線紋海馬進行養殖,海馬成活率能達到70%左右,目前已經成為北方最大的線紋海馬養殖基地。同時,該公司還承包了3處外塘,共計1900畝水面,里面產出的橈足類生物可以直接作為優質開口餌料,日捕撈量可達上千斤。
這就是養殖海馬的第二關,提高海馬成活率。
走進青島清源公司的養殖車間,一股涼意撲面而來,池內水溫恒定在18℃左右,這是膨腹海馬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引入車間的海水經過過濾殺菌,控溫至適宜溫度后才進入養殖池,排出的尾水經過逐層過濾和生化池凈化后,大部分水會循環進入池內重新利用,剩下一部分尾水經過處理后排出,水質和溫度都能得到保障。技術加持下,該公司率先實現了國內膨腹海馬循環水規模化養殖,預計年產成品海馬1000萬尾。
除此之外,東海水產研究所還創建了開放式微流水養殖、池塘與其他經濟種套養等多個模式,相關成果已在海南、廣東、福建、山東等地進行轉化和應用。
破除市場障礙:釋放海馬養殖產業能量
海馬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根據國家藥監局網站統計信息,我國現有含海馬的中成藥批文100余個,涉及70余家醫藥企業。同時,我國民間有食用海馬的傳統,廣東等地喜歡用海馬煲湯。
近年來,海馬市場需求保持著穩定增長趨勢。目前海馬年消費量約為600噸,張東預計,未來隨著產業鏈的完善和供給能力的提升,海馬年消費量有望超過2000噸,產業鏈產值將超過300億元。
作為名貴中藥材,海馬在河北安國等地的中藥材市場上,每克賣價在13元左右,平均收購價每公斤8000元左右。
由于經濟效益可觀,業界不乏有養殖海馬沖動的企業,而產業面臨的種種阻礙,又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養殖海馬本為填補藥用空缺,但國內能規模化養殖的膨腹海馬和線紋海馬兩個品種并未被《中國藥典》收錄。
張東介紹,通過檢測,膨腹海馬和線紋海馬體內的活性物質含量與藥典收錄的海馬品種差別并不大。目前迫切需要對藥典海馬條目進行修訂和擴充,以實現藥用海馬資源的持續規范供應,推動海馬養殖產業的發展。
實際上,除了在藥用市場受阻,養殖海馬保健產品開發也一直受限。據了解,在日、韓等地,養殖海馬已被廣泛開發為藥品、保健產品、美容產品等。但在國內,養殖海馬尚未成為新食品原料,只能作為農副產品銷售,不能加工成為保健食品。
既不能合法入藥,也不能用于食品加工,國內養殖海馬銷路舉步維艱。與此同時,走私海馬又禁而不止,進一步擠占了養殖海馬的市場空間。
“一方面應進一步對養殖海馬有效活性成分進行研究,一方面還要加大打擊野生海馬走私交易的力度。”張東說,釋放海馬養殖產業能量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目前行業內也在嘗試推動海馬成為新食品原料,以擴展海馬產品開放空間;有關方面正籌劃舉辦海馬文化節,讓大眾“識海馬”、教大眾“吃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