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10
3月9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東海所”)“藍海201”號調查船停靠上海橫沙漁港碼頭,圓滿完成2024年度西北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任務。
該航次自2024年11月6日從上海橫沙漁港碼頭出航,歷時124天,總航程2萬多海里。我國科研人員經過四個多月的海上科學調查,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參加該航次任務團隊共計44人,包括27名船員和17名科研人員。
據了解,該航次是“藍海201”號調查船第二次承擔西北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任務,航次聚焦漁業資源與漁場環境的核心問題,從理化環境、浮游生物、漁業生物、海洋污染物等方面,系統開展了現場觀測和樣本采集工作,共完成調查站點130個,采集了包括金槍魚、劍魚、旗魚等漁業生物樣本150余種,浮游生物、魚卵仔稚魚、營養鹽等樣本2600余份,漁業聲學數據、漁場環境觀測等數據6TB。有關數據和樣品將匯交東海所遠洋漁業數據中心和漁業資源種質資源庫。
首席科學家李靈智介紹:“航次成果不僅填補了我國在西北印度洋漁業資源評估的空白,更將為促進西北印度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服務于我國遠洋漁業產業發展。通過兩年的調查,我們初步探明了金槍魚資源量非常豐富的一個區域,有望開發成新的遠洋漁場。”
據船長湯曉林介紹,本次任務積極響應國際漁業管理框架要求,自承接航次任務以來,團隊從航前海試、設備操作培訓、調查模擬演練、國際履約等方面,進行了充分的備航工作,提升了調查人員履約能力、實操水平和團隊協作意識,為調查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海所所長方輝表示,西北印度洋是我國遠洋漁業重要作業海域之一,開展西北印度洋漁業資源綜合科學調查,既是科學探索的新征程,也是踐行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舉措,彰顯了我國負責任漁業國家形象。同時隨著調查數據和成果的積累,我國在全球公海資源保護與利用領域的話語權將進一步提升,從而為人類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貢獻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