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我國是人口大國,樹立大食物觀對解決好我國14億人民的吃飯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來自江河湖海的“藍色食品”,更是大食物戰略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已經連續35年位居世界第一,水產品為我國居民提供了1/3的優質動物蛋白質來源,是居民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水產品質量安全與營養品質日益得到大眾的廣泛關注,為滿足市場需求,國際水產品認證標準如最佳水產養殖規范 (以下簡稱“BAP”)認證體系和海洋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MSC”)認證體系被引入中國,并得到迅速推廣。我國目前缺乏對標國際的自主水產品認證體系,在服務可持續發展、優化養殖規劃、提升產業鏈價值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與我國水產品生產和進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不相符。因此,打造我國自主的藍色食品認證體系,是促進產出安全優質水產品、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理念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舉措。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方輝在2024年11月14日舉辦的“2024中國水產品大會藍色食品認證和市場準入論壇”上提出,“藍色食品認證計劃”由多家單位共同發起,對標國際先進認證體系,已在2家水產龍頭企業開展認證試點工作。“藍色食品”可向32億人供應優質蛋白質,其重要性已成為全球共識。
日前,記者就提升藍色食品認證體系的市場認知度和推廣我國自主的藍色食品認證體系等相關問題采訪了東海所的相關專家。
推動藍色食品認證是落實大食物觀的重要舉措
“藍色食品”向人們供應了優質蛋白質,不僅改善了人類膳食營養,還支撐著8億人的生計,具有低碳排放、碳匯等多種優勢。通過對近4000種水生動物食品類群的營養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從各種營養素的平均值來看,大多數藍色食品比豬肉、牛羊肉和雞肉更有營養。據統計,2023年,我國“藍色食品”原料總產量高達7116.17萬噸,比2022年同比增長3.64%;其中,養殖產量5809.61萬噸、捕撈產量1306.56萬噸,總產值達3.27萬億元。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中國有可能通過打造更可持續和對環境友好的漁業及水產養殖來滿足國內人口需要,這將為構建全球未來的糧食安全作出有效示范。
《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3—2030》提出,“藍色食品”不僅是我國糧食安全總量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面向健康中國2030需求的營養高地。
隨著我國科學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質量安全、品質優良、營養健康的食品需求大幅提升,如何滿足營養均衡與營養過剩的矛盾成為消費者的關注焦點。因此,推進藍色食品認證體系建設對于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是落實大食物觀戰略、解決當前全國漁業發展供給側結構性矛盾、提高優質水產品供給比重、實現數量與質量并重、健全標準體系的有效措施,更是實現國際認證標準對接的重要支撐。這項工作不僅有利于促進水產品國際接軌和貿易談判,推動國際貿易和提升企業出口競爭力,還為推動我國藍色食品可持續發展、實現數據標準化和保障數據安全提供體系保障。
深耕藍色食品認證 讓消費者吃得放心
在2023年10月27日舉辦的第一屆“藍色食品”發展研討會上,東海所加工室主任郭全友提出:“市面上大黃魚的價格參差不齊,每斤上至幾千元,下至幾十元,賣家都在給自己的產品打廣告,消費者該如何辨別產品好不好、好在哪里,如何評價、如何規范,是業內關注的焦點。”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對新鮮美味、營養健康和綠色有機等優質產品的需求也日趨提升,然而我國“藍色食品”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出現了品質差異大、優質品占比低、市場價格混亂、生產過程不規范等諸多問題,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優質水產品的消費需求。因此,提升“藍色食品”全鏈條質控技術、打造全程認證體系,對實現我國漁業藍色轉型、保障優質水產品供給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2022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遠洋漁業協會共同牽頭發起成立了“藍色食品認證委員會”。該委員會致力于開展藍色食品認證中的重大戰略、基礎研究、共性技術、標準制定、應用推廣等工作。東海所具體負責打造“藍色食品認證體系”,該體系是由國內優勢“產學研”單位共同建立、可與國際認證體系對標的我國水產品品質評價與認證體系。
藍色食品認證體系范圍涵蓋資源可持續利用、生產規范、加工運輸、保鮮保活、品質評價和全程認證等。針對養殖、捕撈代表性品種(如魚、蝦、蟹、貝、參等),重點聚焦“種、養、餌、加、銷”的路徑,從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示范應用、標準認證等層級開展系統研究,基于養殖或捕撈鏈影響要素,延伸至供應鏈,構建四維(即關鍵環節、核心因子、支撐要素、認證方法)認證體系,實現產品全程的可溯、可控、可評、國際互認。
東海所副所長鄭漢豐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我國的藍色食品認證體系構建了養殖大黃魚質量等級評價及追溯技術體系和《養殖大黃魚認證標準指南》,通過有效融合大黃魚產業中“養殖、加工、流通”等上下游標準,搭建出一個鏈條覆蓋、易于操作、便于推廣的認證體系。2023年、2024年分別舉辦了藍色食品發展研討會、藍色食品圓桌會、中國水產品大會“藍色食品認證和市場準入”等研討會,東海所與BAP等機構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在溫州和寧德2家水產龍頭企業開展了認證試點。東海所始終致力于藍色食品認證的研究與推廣工作,目前已開展了大黃魚全鏈認證試點示范,重點涵蓋大黃魚優苗認證、養殖規范、等級判定和冷鏈物流等核心環節,同時,還對10多家大黃魚苗種和養殖企業進行了優質苗種、商品魚等級試點認證。此外,還增加了南極磷蝦、虹鱒等大宗品種全鏈品質評價和認證體系研究工作。2024年11月,受寧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寧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東海所編制了《寧德大黃魚產品標準藍皮書》并正式發布。該藍皮書是全國首部大黃魚全產業鏈標準體系藍皮書,為生產者、消費者和管理者全面了解大黃魚產業標準化狀況,推進標準研制與示范、規范生產、服務市場和政府決策等提供了支撐。
“與其他認證體系相比,藍色食品認證更加強調自愿性,從市場的角度出發,滿足企業優質優價、提升品牌價值的需求,也能讓消費者吃得更好、更放心。”在郭全友的愿景里,隨著我國藍色食品認證體系日臻完善,未來可以實現和其他跨國認證體系互通互認,進而提升中國“藍色食品”的國際競爭力。
推廣我國自主的藍色食品認證未來可期
藍色食品認證的市場認知度有待開發和提升。眾所周知,認證項目首先需要被看到,才能進一步被了解、被接受、被要求。目前,藍色食品認證仍處于項目初期,認證企業的數量有限、認證產品在市場的曝光度有限。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并了解藍色食品認證,讓更多水產品享受到藍色食品認證的紅利,是目前推動藍色食品認證體系建設的瓶頸。
對中國普通消費者而言,認證仍是新鮮事物。據BAP中國辦公室在2024年進行的線上調查顯示,有機和綠色仍是消費者認知度較高的認證標準,市場認知度是BAP認證體系和MSC認證體系的2倍以上。但中國消費者普遍不清楚各認證標準之間的區別,對3000余名消費者進行調查發現,近九成消費者希望了解更多關于水產品認證的信息,這為藍色食品認證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土壤。
鄭漢豐表示,推廣我國自主的藍色食品認證能夠讓更多消費者享受到優質水產品帶來的實惠,是藍色食品認證委員會未來一段時間主要研究的方向,前景可期。東海所作為國家級綜合性漁業研究機構,正針對產業發展需求,集中優勢力量與資源,系統規劃和開展適于養殖良種培育與養殖水產品評價體系建設等創新性工作。目前,大黃魚抗流、優質新品系已培育至第二代,東海所正在構建與其相關的大黃魚藍色食品認證體系與標準。
方輝表示,下一步,東海所將著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科研投入力量:一是打造完善的標準體系和認證流程。按照藍色食品“苗種優選或捕撈品種—養殖規范或捕撈規范—處理加工—冷鏈貯運—全程認證—推廣應用”的路徑,在廣泛吸納現有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覆蓋大黃魚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藍色食品認證體系,實現全鏈條關鍵要素全覆蓋。同步推進南極磷蝦、虹鱒等大宗品種全鏈條認證標準體系,并計劃以團體標準形式發布。二是做好認證試行推廣工作。藍色食品認證委員會成員單位依托自身優勢與前期基礎,遵循大黃魚先行先試的原則,通過模式復制、全面推廣的思路,將“兩魚(大黃魚、虹鱒)”“兩蝦(南極磷蝦、南美白對蝦)”“一蟹(中華絨螯蟹)”藍色食品認證工作進一步做深做實。三是建立完善的品質保障體系。通過區域品牌示范引領作用,把更多水產品種納入藍色食品認證中,讓更多優質水產品成為消費者餐桌的“常客”。四是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接,打破國際認證體系壁壘,實現互通互認,提高藍色食品認證體系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