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環境科學與生態領域國際刊物《Ecological Indicators》(JCR 一區,影響因子6.263)在線發表了長江口漁業生態創新團隊最新研究成果“Mapping essential habitat of estuarine fishery species with a mechanistic SDM and Landsat data”。該研究通過結合物種生活史需求和Landsat遙感數據特性,構建了基于生活史機制的物種分布優化模型,擴展了遙感技術和傳統物種分布模擬方法在河口漁業生物關鍵棲息地監測和識別研究上的局限性,為下一步對長江口大時空尺度、高精度漁業生境監測和評估提供基礎,為保護長江口關鍵漁業生境和養護漁業資源提供科技支撐。
漁業生物關鍵棲息地的識別和監測對于保護河口漁業棲息地和可持續漁業管理至關重要。然而,由于河口生境環境復雜多樣、漁業物種生活史周期跨越時空尺度大,大尺度精確監測和識別河口漁業物種關鍵棲息地存在挑戰和困難。我們團隊基于河口漁業物種生活史(繁殖、早期發育等)棲息地選擇偏好研究,對傳統的物種分布模型(SDM)方法進行了優化。通過構建“棲息地重要性”和“生境因子可預測性”兩個指標,篩選最具代表性的漁業物種生活史階段,提出了一種能突破遙感數據反演限制的,基于生境因子與物種分布高確定性機制的優化模型框架。以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為例,應用該優化模型對其產卵場分布進行建模、預測和評估。結果表明中華絨螯蟹抱卵階段的機制模型具有最佳的解釋和預測能力,驗證了優化后的模型具有更強的模型擬合和預測能力。通過對中華絨螯蟹關鍵棲息地產卵場的模擬,精確識別其產卵場核心分布范圍為長江口東灘、橫沙、九段沙、南匯濕地相鄰的潮下帶區域。
張婷婷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趙峰研究員和莊平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等項目資助。


圖1 基于生活史機制物種分布優化模型的框架圖

圖2 中華絨螯蟹產卵場核心區模擬(a)出現概率模型(b)密度模型
(河口與近岸漁業生態研究室 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