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研究建立的籃子魚—海參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取得重大進展。11月21日,山東省文登市海洋與漁業局于海平書記、水產技術推廣站王世黨站長、威海三泉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湯華鋒總經理和王東明副總經理一行4人,帶著與海參生態混養的籃子魚專程來我所交流訪問,商討進一步擴大合作事宜。我所黨委書記莊平研究員、河口漁業實驗室趙峰副主任和章龍珍研究員等接待了來訪客人,并參加了座談交流會。
會上,雙方針對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等方面對籃子魚在北方的深度推廣和生態養殖等提出了具體要求和期望,并就籃子魚在北方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優化、海參池滸苔生態防治、籃子魚苗種越冬和成品魚捕撈,以及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推廣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初步達成了進一步擴大合作的意向。雙方達成共識,表示在項目的推廣應用中,應重點培育大規格苗種,提高上市規格;完善點籃子魚與海參生態養殖模式,逐步從籃子魚苗種的早繁、秋繁、越冬等方面開展。
籃子魚是我所歷經10余年研究開發出的第一條海水養殖植物食性經濟魚類,在科技部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點籃子魚苗種規模化培育與生態養殖技術轉化與示范”資助下初步建立了籃子魚—海參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旨在利用籃子魚植物食性特點,控制海參池滸苔的爆發,達到改善海參養殖水環境條件,提高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目的。
2014年1月,項目組通過優化親本生殖調控,建立了點籃子魚早繁技術,使籃子魚提早3-4個月繁殖,解決了北方生長周期短的問題。早繁苗平均全長4.23cm,體重1.39g,按不同放養密度與海參混養,在無投喂的情況下,靠攝食池中滸苔等大型水藻,經過5個多月的養殖,經抽樣檢測,平均體長為19.4cm,平均體重為165g,最大體重210g,體長22.3cm,成活率達95%以上。籃子魚通過早繁技術,使當年繁殖的苗種在北方地區養殖初步達到上市規格。籃子魚與海參混養將對滸苔的生態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河口漁業實驗室 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