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所張東等人發明的“一種灰海馬親海馬配對方法”等十四個發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1. 張東等人發明的“一種灰海馬親海馬配對方法” 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171835.4。該發明的技術方案:在配備養殖系統和養殖環境的條件下進行,其特征是雌雄海馬分開養殖一段時間后配對以保證孵化的同步性,并且在低密度條件下、不同體長侵害嗎混在一起以提高海馬的配對率;親海馬配對前,雌雄分開養殖至少15天至雌海馬性腺成熟,密度為0.3-0.4尾/升;待雌海馬性腺成熟后,與體長比其大1厘米的雄海馬配對,視養殖缸大小,每個缸最多放3對,3對的規格應有大、中、小梯度。
2. 黃洪亮等人發明的“框架式南極磷蝦資源評估用雙囊拖網”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172558.9。該發明采用聚乙烯菱形網衣,其特征是采用單層小網目、四片式框架結構;網口網衣網目50mm,網口周長30米,網衣高度2米;網口縫合在緣綱上,緣綱與上下和側部框架聯接,背、腹框架長度4米,側向框架高度2米;網身后部網衣網目25mm,網衣高度2.25米,前部背腹網單片網衣分別與后部2片網衣相縫合,前部側網網衣與后部單片網衣縫合;網囊網衣網目15mm,網囊網衣高度1.2米,網身后部與網囊前部縫合,形成2個網囊;網具上部框架兩側分別安裝浮力5kg的浮子各1個,下部框架兩側分別加沉力10kg的鐵鏈,上框架采用3根叉綱,下框架叉綱2根,5根叉綱匯集后用卸克與1根曳綱相連。
3. 陸建學等人發明的“一種營養強化鹵蟲體內DHA、EPA和ARA的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406067.6。該方法采用南極大磷蝦粉作為強化鹵蟲的營養材料,其特征是用交叉攪拌研磨劑將南極大磷蝦粉超微粉碎使粒徑<120μm,然后按150g經超微粉碎的南極大磷蝦粉加入到600ml純凈水的配比,用均質器攪拌,再用超聲波破碎溶解,使蝦粉的粒徑<50μm,制得南極大磷蝦粉母液,并用純凈水將母液總體積補足至1L后,置于4℃冰箱內儲存;強化鹵蟲的步驟是將鹵蟲收集至盛裝清潔海水的桶中,水溫(28±0.5)℃,鹽度28±1,連續充氣,自然光照,鹵蟲密度為(45±3)inds/ml,桶內施加上述制備的南極大磷蝦母液,所用南極大磷蝦粉的終濃度為150mg/L,強化實踐6~18h。
4. 陸建學等人發明的“一種干酵母和南極大磷蝦粉培養輪蟲的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408586.6。該發明采用干酵母和南極大磷蝦粉作為輪蟲培養的混合餌料,其特征是用交叉攪拌研磨劑將南極大磷蝦粉超微粉碎,再用超聲波破碎溶解,使蝦粉的粒徑<25μm,制得南極大磷蝦粉母液備用;輪蟲接種入水泥池中,輪蟲起始密度為550±10inds/ml,水溫25±0.5℃,鹽度28±1,連續充氣,頭位的混合餌料中,南極大磷蝦粉的投喂量為50mg/L,干酵母的投喂量為0.4g/106ind,干酵母投喂前使用淡水融化,再用300目篩絹過濾,按上述投喂量,將南極磷蝦粉母液和干酵母混合后,一并投入水泥池內飼喂輪蟲。
5. 李磊等人發明的“一種文蛤簡易采捕裝置”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3 1 0032784.1。該發明涉及一種文蛤簡易采捕裝置,包括打底板和操作桿,所述打底板大體成矩形板狀,所述底板上面中心位置連接有彈簧支撐桿,所述彈簧支撐桿與底板長邊之間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垂直拍打底板,所述連接桿另一端連接操作桿,所述操作桿位于連接桿和彈簧支撐桿上方,所述操作桿和彈簧支撐桿之間裝有彈簧。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通過操作桿往下反復施壓,刺激深埋于灘涂底質中的文蛤鉆處地面。文蛤簡易采捕裝置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省力,重復利用率高,實用性強。
6. 劉健等人發明的“一種小展弦比矩形雙弧面表中層網板”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3 1 0232061.6。該發明涉及一種小展弦比矩形雙弧面表中層網板,包括主面板,所述主面板兩側為中空結構,所述主面板內側和外側為弧形曲面,所述主面板內側弧形曲面的曲度大于外側弧形曲面的曲度,主面板頂部安裝上導流板、底部安裝下導流板、中間安裝曳綱加強板,所述曳綱加強板上裝有曳綱支架,所述曳綱支架通過兩側的加強筋與主面板連接,所述上導流板和下導流板設有叉綱連接孔。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小展弦比矩形雙弧面表中層網板,擴張性能好,阻力系數低,主面板內部兩端中空結構可提供一部分浮力,適用于表層、中層拖網作業。
7. 馮廣朋等人發明的“基于形態參數的中華絨螯蟹親蟹野生與養殖群體鑒別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364189.3。該發明基于形態參數的中華絨螯蟹親蟹野生與養殖群體鑒別方法,采用頭胸甲背面和步足處測量,其特征是雌蟹形態測量參數為L2、L4、L6、F15、F44,雄蟹形態測量參數為L2、L15、F11、F33、F44;利用L2、L4、L6、F15、F44建立雌蟹的鑒別公式:D=66.613L2+31.203L4-43.969L6-159.018F15+34.628F44+2.278;利用L2、L15、F11、F33、F44建立雄蟹的鑒別公式:D=83.669L2-70.977L15-26.518F11+72.540F33+44.416F44+26.146;當D>0時,為野生群體;D<0 時,為養殖群體。
8. 陸建學等人發明的“一種南極大磷蝦粉營養強化輪蟲的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406092.4。該發明采用南極大磷蝦粉作為強化輪蟲的營養材料,其特征是用交叉攪拌研磨劑將南極大磷蝦粉超微粉碎,使粒徑<120μm,然后按100g經超微粉碎的南極大磷蝦粉加入到600ml純凈水的配比,用均質器攪拌,再用超聲波破碎溶解,使蝦粉的粒徑<25μm,制得南極大磷蝦粉母液,并用純凈水將母液總體積補足至1L后,置于4℃冰箱內儲存;強化鹵蟲的步驟是將鹵蟲收集至盛裝清潔海水的桶中,水溫(28±0.5)℃,鹽度28±1,連續充氣,自然光照,鹵蟲密度為(45±3)inds/ml,桶內施加上述制備的南極大磷蝦母液,所用南極大磷蝦粉的終濃度為150mg/L,強化實踐6~18h。
9. 馮廣朋等人發明的“長江中華絨螯蟹親蟹洄游速度與路線的定量測定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406094.3。該發明篩選親蟹5000-10000只,其特征是親蟹涂上標記號并系上套環標志;在當天與自然群體親蟹洄游位點重疊的區域將親蟹在江中放流,記錄放流點經緯度、放流時間;在下游設定三個定置刺網的監測斷面,每個監測斷面設4-8個監測點;每天檢查各監測點不活的標志親蟹,記錄捕獲時間和數量,從捕獲第1只標志的親蟹開始,連續統計7次,洄游速度V=S÷(T1-T2),S為放流點與監測點的距離,T1為捕獲親蟹的時間,T2為放流的時間,計算親蟹最快洄游速度與平均洄游速度;統計3個監測斷面上每個監測點所捕獲的親蟹數量;連接放流位點與捕獲親蟹的監測點,得出親蟹洄游路線及其比例。
10. 閔明華等人發明的“一種漁用聚乙烯纖維制造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3 1 0088410.1。該發明采用將彈性體與活性納米粒子混合均勻后經雙螺桿擠出制備彈性體/活性納米粒子復配體系;將制得的復配體系與聚乙烯混合后經雙螺桿擠出制造粒,制得母粒;將制得母粒與聚乙烯混合后經熔融紡絲-高倍牽伸工藝制得的高強高韌聚乙烯纖維;其特征是所述彈性體的熔融指數為0.5~20g/min;聚乙烯熔融指數為0.1~20 g/min;物料在螺桿擠出機中的停留時間為2~3分鐘,溫度為150~250℃;所述的熔融紡絲和高倍牽伸工藝為:紡絲溫度為240~350℃,紡絲速度為5~50m/min,牽伸倍數為8~12倍,牽伸溫度為95~100℃。本發明用于漁用聚乙烯纖維、工業用聚乙烯繩索。
11. 彭士明等人發明的“一種促進銀鯧性腺發育成熟的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2 1 0152486.1。該發明涉及一種促進銀鯧性腺發育成熟的方法,包括控制親魚池規格及水位、水溫、光照、飼料營養組成和親魚池水體流速。本發明減少注射等行為帶來的應激性脅迫、提高親魚的成活率,促進性腺的同步發育;通過營養強化,可最大程度滿足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加速性腺的發育成熟、提高性腺發育的質量。
12. 馬海有等人發明的“一種聚烯烴耐磨節能網的制備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3 1 0088613.0。該發明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樹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末、中密度聚乙烯樹脂、納米二氧化硅、PE接枝馬來酸酐;其特征是將高密度聚乙烯樹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粉末、中密度聚乙烯樹脂、納米二氧化硅、PE接枝馬來酸酐混合攪拌,并經造粒機制成顆粒,混合顆粒通過混合熔融擠出后進行牽伸,牽伸過的單絲直徑為0.1mm-1.5mm,放入定型機定型,抗靜電油劑表面涂覆處理,直徑0.1mm-1.5mm單絲制成捻度18~240捻/米2股至1200股網線,制成捻度4~20捻/米直徑5mm至50mm粗網線和綱繩,制成網目大小為0.01m~120m高強高韌聚烯烴耐磨節能網。
13. 閔明華等人發明的“一種鍍銅的漁用聚乙烯單絲制備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3 1 0088372.X。該方法涉及防生物附著的聚乙烯單絲制備方法。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由三個工藝步驟構成:(1)將高密度聚乙烯切片進行熔融紡絲,制備初生單絲;(2)將初生單絲高倍熱牽伸制得牽伸絲;(3)牽伸絲經真空鍍銅表面處理,其特征是所述步驟(1)中的高密度聚乙烯平均分子量采用12萬-15萬,聚乙烯單絲的紡絲溫度為260~320℃、紡絲速度為10~30m/min;所述的步驟(2)中的初生單絲的高倍熱牽伸倍數為8~12倍、牽伸溫度為100℃;所述的步驟(3)中的牽伸絲的表面鍍銅工藝是:真空度為1.3×10-2~1.3×10-3Pa、熱源溫度為1200~1600℃。
14. 閔明華等人發明的“一種水體銅離子含量測定的納米纖維的制造方法”2014年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專利授權號:ZL 2013 1 0139175.6。該方法采用以下步驟: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良溶劑中制得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將銅離子探針染料與高分子化合物溶液混合得混合溶液;將所得混合溶液加入到容器中進行靜電紡絲,由微量注射泵控制擠出,噴口接高壓正極,其特征是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是聚丙烯腈或聚醚砜或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濃度為5%~30%;銅離子探針染料是羅丹明酰肼水楊醛希夫堿;良溶劑是二甲基酰胺或者二甲基乙酰胺;銅離子探針染料的質量分數為0.1%~5%;靜電紡絲的參數是電壓10KV-30KV,溶液流速10μL/min~50μL/min,紡絲環境溫度為10℃~50℃,紡絲環境相對濕度4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