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漁業遙感技術及數字漁業創新團隊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喬方利研究員創新團隊,基于國內自主研發的海洋數值預報系統(FIO-COM10)業務化產品,首次繪制了自主知識產權遠洋漁場專題圖,涵蓋了北太平洋圍網漁場、北太平洋秋刀魚漁場、西南大西洋魷魚漁場、印度洋圍網漁場、中西太平洋金槍魚釣漁場、南極磷蝦漁場等諸多遠洋漁場,并及時發送至相關漁業生產船,用于漁場預測與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生產效果。
全球海浪-潮流-環流耦合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系統(FIO-COM10)基于我國原創理論和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海浪、潮流和環流的實質性耦合,大幅提升了海洋環境的預報能力。0.1°分辨率預報系統可提供全球范圍高分辨率海洋環境預報產品,預報要素包括海洋三維溫度、鹽度、流速、流向、海面高度、有效波高、波周期和浪向等,海洋環境預報準確率位居國際領先水平。之前雙方經過多次研討,我所漁業遙感技術及數字漁業創新團隊自2023年6月1日起,根據該預報系統數據源每日繪制各漁場海域的海表溫度、洋流、海面高度、海表鹽度和波浪等專題圖約300余件,直接發送至相關漁業企業和約150余艘大洋生產船,供漁民生產輔助決策和海上環境安全保障,為提高遠洋漁業企業生產效率和產量、進一步增強海上安全生產保障能力提供了自主可控高質量科技服務產品。同時,我所科研人員根據生產船的實測水溫和船舶漂流軌跡等數據對該海洋預報系統的準確率進行了驗證,初步結果表明:該海洋預報系統準確率較高,能滿足漁業生產的實際應用需求。
此次聯合發布遠洋漁業漁場專題圖,是我所和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首次將國內自主研發的海洋數值預報系統應用至遠洋漁業領域,有望進一步推動我國遠洋漁場漁情速報服務于海洋捕撈生產,并不斷提升漁場預報這一關鍵領域的自主研發能力。

(遙感室 張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