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增強實驗室各課題組之間的了解,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意識,東海所水產養殖技術實驗室于11月19日下午,舉辦了一場學術交流活動。學術交流活動由實驗室主任來琦芳研究員主持。
本次學術交流會上,新進人員高鵬程、王元及趙姝分別匯報了“刺參的補償生長”、“梭子蟹微孢子蟲研究”和“生物素對幼建鯉消化及免疫的影響”的研究情況,陸建學副研究員介紹了“銹斑蟳不同野生群體肌肉營養成分分析與品質評價”的研究進展,龔洋洋碩士和黃艷青博士結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分別就“南極磷蝦在水產飼料中應用的前景”和“水生生物PGRP蛋白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分析,而么宗利博士則結合參加兩次世界養殖大會的體會,分析了生理學與水產養殖技術的相互關系,提出生理學基礎研究對水產養殖應用性研究的重要性,林聽聽博士提出了科學設想 “從什么時候魚開始產生了適應性免疫——頜假說”。與以往的學術交流不同之處在于,此次側重于對科研人員的研究思路、科研方法的探索和創新,與會人員聽了兩位博士的報告后紛紛表示,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有了全新的認識,從科研思維方法與創新思維角度出發,在科研構思布局、學科交叉等層面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次交流活動,不僅加強了實驗室各課題組之間的了解,更是觸發了與會人員對水產養殖應用性研究的深層次思考,為我室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究更“接地氣”提供了新思路。
(水產養殖技術實驗室 高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