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4月1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主持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領域“遠洋捕撈技術與漁業新資源開發”項目下設6個課題在北京順利通過了科技部農村司、農村中心組織的任務驗收。
“遠洋捕撈技術與漁業新資源開發”項目于2013年立項,項目針對我國遠洋漁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技術瓶頸,重點研究遠洋捕撈節能降耗技術,研發國產化助漁設備與捕撈裝備,掌握遠洋與極地漁業捕撈對象資源變動規律,發展遠洋漁業信息數字化技術,提高漁業精準捕撈與助漁技術水平。我所牽頭主持了“遠洋漁業信息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等2個課題,并作為技術牽頭單位與中國水產有限公司聯合主持了課題“過洋性漁業捕撈技術與新資源開發”。
其中,“遠洋漁業信息數字化技術應用研究”課題通過5年的聯合攻關,研發了遠洋漁場漁情分析預報及管理決策業務化應用系統等,可為我國8個主要遠洋漁場提供海溫、葉綠素、海流及漁場預報等漁情信息產品,實現了海洋漁業的“互聯網+”應用,同時解決了多源主被動遙感大洋漁場海面溫度信息融合技術;專家組認為該課題在多源環境分析融合與漁情分析處理自主軟件開發上有重要突破。“南極磷蝦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課題研究了南極磷蝦漁場資源時空分布、基礎生物學和種群多樣性狀況、聲學映像特征等,掌握了重點海域南極磷蝦資源分布現狀、集群行為特征及中心漁場分布,自主設計了2頂適合我國漁船實際的高性能南極磷蝦專用拖網及與網具相匹配的2套新型水平擴張裝置,研發了適于南極磷蝦集群垂直移動的捕撈技術,創建了基于南極磷蝦品質控制的冷鏈關鍵技術與工藝;專家組認為該課題成果為我國南極磷蝦資源商業化開發利用提供了系列自主產權的關鍵技術支撐,顯示度大。“過洋性漁業捕撈技術與新資源開發”課題針對過洋性漁業存在的傳統漁場縮小、資源開發量不明、漁具技術發展滯后等問題,開展了過洋性漁業資源變動機制、漁具優化與開發等研究,確定了可供過洋性漁業開發的新品種3個,構建了過洋性漁業漁具數據庫,研發出過洋性底層拖網、200m以下深水作業蝦拖網與網板、雙支架拖網、變水層疏目拖網與網板、圍網等漁具,成功在西非塞內加爾、剛果(布)、幾內亞比紹及東非莫桑比克等過洋性漁業作業海域推廣應用;專家組認為該課題開發的過洋性新資源和深水拖網成效顯著,為我國過洋性新資源開發做出了示范。
上述課題的研究成果,對推動我國遠洋漁業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增強我國遠洋漁業生產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遠洋與極地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維護和爭取我國的海洋權益,實現我國遠洋漁業發展戰略具有重要作用。





(科研處 鄭漢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