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1-12
主要研究方向
一、針對海洋捕撈發展及資源變動研究,重點開展我國近海漁場環境長期變化遙感監測,為近海漁業資源保護及管理提供數據支撐;開展遠洋漁場預報新技術研究及精細化信息服務系統研發,為遠洋漁業開發和提高國際漁業話語權提供服務;研究全球海洋環境變化及其對重要捕撈對象漁場時空變化的影響,分析全球漁業資源產出潛力及生物區劃。
二、針對我國近海和遠洋漁船監控管理要求,重點開展近海漁船北斗、AIS船位大數據智能挖掘建模分析研究,為近海漁船燃油補貼政策制定、漁獲物定點上岸、限額捕撈等提供監管依據;開展基于AIS漁船數據、夜光遙感監測的全球漁船活動分布及動態分析技術,支撐我國遠洋漁業管理規定實施、履行負責任捕撈以及打擊IUU漁船等;開展漁船視頻監控信息的智能自動提取技術研究,為捕撈日志等信息的準確、快速獲取提供技術支撐。
三、針對我國水產養殖時空布局不合理以及養殖自身發展需求,重點開展我國水產養殖空間結構與布局研究,提出優化布局建議;研究水產養殖統計遙感信息提取的關鍵技術,提高水產養殖面積、產量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和可靠性;開展養殖水體水質高光譜遙感監測試驗研究,為水產養殖病害、養殖水體自身污染等提供信息預警。
2021-2025年發展規劃
通過空、天、地立體監測技術及漁業應用示范,創新精細化漁場智能預報與信息服務新技術、以及全球漁場漁船動態分析技術,鞏固和提高遙感漁場速預報技術及漁業海洋學的應用理論方法;深化水產養殖遙感監測應用范圍和技術方法,夯實漁業遙感應用基礎,爭取形成漁業空間信息技術應用規范與信息標準。
圍繞產業應用需求,重點突破海洋漁業資源立體監測、漁船動態監測及管理、水產養殖時空布局及結構遙感監測等共性關鍵技術,形成2-3個專題示范應用平臺。培育漁船監測技術及應用為主的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1-2項;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30篇以上,申報發明專利5-8件。培育漁業新技術新應用的科研創新團隊,力爭培養1-2名具有國內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引進1-3名人才,年培養畢業研究生5-8名,打造20-25人左右的實驗室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