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所水產品質量安全與加工研究室在多氯聯苯(PCBs)代謝產物在膳食暴露過程中的蓄積、傳遞及轉化特征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兩項成果分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JCR1區,IF:9.988)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CR 1區,IF:10.753)上。文章通訊作者史永富副研究員長期關注環境污染物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的隱患及影響,與團隊成員長期聚焦于PCBs在典型水產品種中的代謝產物鑒別、PCBs代謝產物在模擬暴露后的蓄積、轉化及傳遞特征和毒理學效應及機制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同領域內的認可。
PCBs是斯德哥爾摩公約禁止的一類環境持久性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蓄積毒性,可通過大氣沉降、雨水沖刷、地表徑流等途徑在環境中進行遷移并持久性存在,而水生環境是PCBs的主要蓄積庫之一,國內外研究人員除已對PCBs本身展開了大量研究外,其在水生生物中的代謝產物鑒別、傳遞特征以及代謝產物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的隱患研究逐步受到關注,尤其是代謝產物經膳食暴露后在消費人群中的蓄積、轉化特征等都是需要開展深入研究的科學問題,基于此,史永富副研究員課題組開展了持續的深入研究。
為研究PCBs在典型水產品種中的代謝情況,課題組選擇了指示性多氯聯苯之一PCB101對鯽魚進行單次腹腔注射暴露,在暴露后的不同階段,對各組織中的代謝產物進行鑒別,確定其代謝途徑及最終產物。研究發現PCB101在鯽魚體內可代謝出至少三類代謝產物,包括羥基、甲磺基、甲氧基代謝產物,其中羥基代謝產物占比最高,并且對代謝產物在各組織中的蓄積特性進行了闡述,研究成果發表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研究主要代謝產物OH-PCBs在經人體攝入水產品后的蓄積、轉化特征,課題組以含一定濃度OH-PCBs的鯽魚制備成飼料,對小鼠進行攝食暴露,模擬人群日常攝入水產品后在體內的代謝和轉化特征。研究發現OH-PCBs在進入模式生物體內后,會轉化為甲磺基、甲氧基多氯聯苯,并且首次發現了OH-PCB101會在模式生物體內逆向轉化為母體化合物PCB101,這為多氯聯苯能夠持久性存在的原因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闡述角度,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目前我國多氯聯苯對水產品質量安全影響的研究多圍繞在水產品中母體化合物含量的檢測上,而本研究證實其在水生生物中可進一步代謝、或相互轉化,其代謝產物對水產品質量安全造成的隱患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目前國內PCBs標準安全限量僅對母體化合物作出規定,本研究成果可為制定食品安全的相關規范、標準提供研究支撐,對全面提高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業農村部專項資金、基本科研業務費等的支持。

圖1:污染物由膳食暴露進入人體的過程演示圖

圖2:OH-PCBs膳食暴露模擬實驗

圖3:OH-PCBs在模式生物中代謝途徑推演圖
水產品質量安全與加工研究室史永富、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