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聯合主辦,我所承辦的“鹽堿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研討暨現場觀摩活動”在寧夏賀蘭縣成功召開。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二級巡視員何藝兵、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袁曉初、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崔國輝、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韓剛等出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玉梅主持會議。院屬單位、涉鹽堿漁業推廣單位、企業及媒體等參會,共同探討鹽堿地水土綜合利用的創新路徑、技術突破與產業方向。我所程家驊副所長帶隊參會。
會上,么宗利研究員作“鹽堿地以漁降鹽治堿生態改良技術發展現狀及應用展望”專題報告,介紹團隊系統研究鹽堿水質制約因子、豐富耐鹽堿理論,創建“三位一體”鹽堿水復合改良技術體系并制定國家標準,篩選培育耐鹽堿養殖對象、創新生態改良模式,在多地示范應用成效顯著,引領鹽堿漁業新產業發展,為各方提供可借鑒的實踐參考。來琦芳研究員在交流發言中總結了我國鹽堿地水產養殖發展歷程,帶領團隊在東北“特色養殖+雙效降解”、西北“精準養殖+降鹽排堿”、華北“綜合養殖+洗鹽排堿”、華東“工程化養殖+上農下漁”四大區域建立養殖模式,已在11個省市區示范應用并形成產業化規模;針對鹽堿水土改良困境,建議加強示范工程與共性技術推廣,推動閑置鹽堿水資源高效利用,通過水產養殖促進鹽堿地改良,為后備耕地資源儲備提供支撐。會議上,來琦芳研究員從領導手中接過了“中國水產學會‘科創中國’鹽堿水產養殖與漁農綜合利用科技服務團”的旗幟。會后,與會代表赴蘭豐村、科海漁業、稻漁空間現場觀摩。
自20世紀90年代起,經30多年不懈努力,我所在鹽堿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牽頭組建了“鹽堿地水產養殖科技創新聯盟”等五大創新平臺。近年來,為助力賀蘭縣破“堿”重生,東海水產研究所傾力投入、持續攻堅,聯合寧夏農業農村廳、賀蘭縣人民政府成立“寧夏鹽堿地綜合利用研究中心”,組織專家團隊扎根一線破瓶頸、開良方,多措并舉助力當地農業綠色發展。聯合寧夏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2022年起在蘭豐村打造鹽堿水土一體化漁農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核心示范點),三年改造700畝鹽堿地,通過水鹽定向遷移調控、生物擾動降鹽、蟹稻共生循環等技術,使土壤鹽度從10.03降至2.13,水稻畝產311.7公斤、河蟹畝產32.5公斤,畝均產值4309元,昔日鹽堿荒地變為“稻香蟹肥”的良田沃土。
下一步,東海所將以科技創新驅動,在寧夏打造鹽堿地漁業全國標桿,帶動西北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水土治理與綠色發展;錨定提升鹽堿水土資源利用效率與雙重效益目標,集政產學研力量深化技術集成與協同攻關,構建融合產業體系;持續攻克難題、突破瓶頸、擴大應用,挖掘資源潛力,為保障糧食安全、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成果轉化處 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