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主辦的第一屆“藍色食品”發展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得到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中國遠洋漁業協會的指導。


本次會議以“藍色轉型品質引領”為主題,采用線上直播和線下研討相結合的形式開展,主要圍繞深藍發展與藍色食品、生產規范與品質提升、品質評價與全程認證和營養健康與消費引導四大議題進行交流研討,凝聚共識。來自行業管理部門、協會學會、高校、科研院所與相關企業在內的40余家單位、80余人出席會議。開幕式由東海所副所長鄭漢豐主持。
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司副司長袁新華和東海所副所長趙峰分別致辭。袁新華副司長在致辭中指出,聯合國糧農組織近年重點推進“藍色轉型”計劃,以可持續水產養殖的擴大和升級、漁業的有效管理和升級價值鏈為發展目標,確保水生食物的生產力、韌性、健康和安全,擴大水生食物在人類膳食蛋白供給中的貢獻,希望會議的召開促進我國藍色食品工作的開展,推動我國高品質水產品健康發展。趙峰副所長表示,《“十四五”全國漁業發展規劃》提出“當前全國漁業發展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品質水產品供給比重偏低,要堅持數量質量并重的基本原則,抓好品質提升、健全標準體系”。“藍色食品”為實現食物充足供給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亟需構建藍色食品認證體系。


此次研討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聚焦藍色食品產業整體發展。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王雪光秘書長、中國海洋大學薛長湖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王鳳忠研究員、上海海洋大學王錫昌教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郭全友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劉源教授分別就“中國水產品生產與消費”“藍色食品開發未來趨勢之思考”“‘未來加工’科技創新推動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藍色食品全程規范和自愿認證”“鮮味感知與評價”進行了主題報告。

第二階段著眼藍色食品細分領域發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鋼春研究員、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劉智禹研究員、BAP國際水產認證王信總監、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方清代表及青島市海洋生態研究會房璐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何力研究員、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吳雄飛研究員、江蘇諾亞方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戴飛總經理分別作報告,內容涵蓋“中華絨螯蟹品質評價和產地溯源研究”“我國河豚魚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BAP國際水產認證與中國市場的碰撞”“自愿性認證和評級體系對藍色食品可持續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斑點叉尾鮰的品質特征及其加工需求”“品牌引領創新驅動推進大黃魚產業高質量發展”“國家級新品種中華絨螯蟹‘諾亞1號’高品質生態養殖及技術研發”等。

第三階段為專題討論,與會專家及代表關于藍色食品未來發展及行業標準《大黃魚生產全程質量控制技術規范》展開了熱烈討論。
本次研討是貫徹落實“大食物觀”理念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舉措,會議的召開既擴大了藍色食品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又促進了行業共同探索藍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模式和途徑,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自主的藍色食品認證體系與標準的構建與規范,為更好地服務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
“藍色食品認證體系”是由國內優勢“產學研”單位共同推動建立的水產品品質與安全認證體系,旨在促進藍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指導藍色食品的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示范應用、標準認證等層級系統性研究,建立覆蓋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的認證體系,兼顧安全性,突出品質,分段貫標,實現產品全程的可溯、可控、可評、國際互認的認證體系。
(辦公室 劉葳/郭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