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棲息地適合度指數(HSI)模型和行為生態學研究相結合,查明了中華絨螯蟹繁育場適宜環境參數(鹽度9-15、流速1.3-1.5m/s、水深3-6m、透明度10-23cm)和親體及幼體行為特征(親體喜隱匿、避光;大眼幼體趨流、喜光;扣蟹喜淺灘、避光)。據此,首先選取深水航道工程導堤和丁壩等構筑物為依托形成的水文條件適合區域,以“底播生物”恢復水底生境,底棲生物種類、豐度和生物量比修復前提高24、218和278倍,創造繁育親體所需的生境條件;其次,發明以蘆葦無土栽培為核心的“漂浮濕地”技術,重建幼蟹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標志跟蹤顯示,親體繁育場范圍由56km2擴大至260km2,密度達6523只/km2。漂浮濕地中幼蟹密度達350只/m